美心体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足球

文章内容

法国对德国_法国对德国战后处理导致怎样的严重后果

zmhk 2024-06-01
法国对德国_法国对德国战后处理导致怎样的严重后果       下面,我将以我的观点和见解来回答大家关于法国对德国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现在,让我们开始聊一聊法国对德国
法国对德国_法国对德国战后处理导致怎样的严重后果

       下面,我将以我的观点和见解来回答大家关于法国对德国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现在,让我们开始聊一聊法国对德国的话题。

1.法国和苏联在1935年左右的战争是怎样的?

2.法国投降,德国为什么要保留其五分之二的国土?

3.法国足球与德国,谁比较优秀一些

4.法国和德国在历史上发生过几次战争?

5.为了“操纵”欧洲,俾斯麦使出了怎样的外交手腕?

6.二战后法西斯联盟国家是怎么样处理德国的

法国对德国_法国对德国战后处理导致怎样的严重后果

法国和苏联在1935年左右的战争是怎样的?

       《法苏互助条约》 法国和苏联为防御德国法西斯侵略而缔结的条约。1935年5月2日签订于巴黎,翌年3月27日生效,有效期5年。条约包括序言、5条正文和1项议定书。主要内容是:当法国或苏联成为任何一个欧洲国家侵略威胁和侵略危险的对象时,两国彼此保证立即进行协商,以便采取国际联盟盟约第10条关于防御外来侵略的措施;当法苏任何一方成为欧洲国家未经挑衅的侵略对象时,两国保证立即相互进行支援和协助。在缔约谈判中,双方曾商定,另制订一项军事专约作为政治条约的补充,但因后来法政府追随英国推行绥靖政策而未果。《法苏互助条约》是A.希特勒执政后,法苏在面临德国法西斯侵略威胁的形势下签订的。但实际上,该约在预防和抵制德国法西斯侵略方面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王承《中国军事百科全书 军事历史卷》)

       《东方公约》-条约与《苏法互助条约》

       《东方公约》-----苏法互助《东方公约》草案提出后,法、苏两国为正式缔结公约积极开展活动。苏联分别邀请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派代表访问苏联,三国都表示愿意参加拟议中的公约。同时,巴尔都访问了英国、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说服它们支持或参加《东方公约》。英国起先态度冷淡,后来在持保留条件的前提下同意给予支持,捷克斯洛伐克则积极支持。

       德国蓄意进行破坏,始则叫嚣《东方公约》意在“包围”德国,当苏、法两国表示不反对德国参加后,它又声称在军备平等的权利恢复之前,拒绝参加任何国际安全体系。此外,它抢先于1934年1月同波兰签订为期10年的《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同时声称愿意同所有的邻国缔结这种双边互不侵犯条约,以此来破坏区域性多边条约的签订。波兰自从分别同苏联和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自以为掌握了保持中东欧“均势”的砝码,只要自己在苏、德之间维持“等距离外交”,就足以维护本国的安全。因此它不愿意先于德国加人《东方公约》。德、波两国拒绝参加,使《东方公约》难以缔结。

       1934年10月,巴尔都在马赛欢迎南斯拉夫国王亚历山大一世时,同后者一起被法西斯雇佣者刺死。继任外长赖伐尔在推行“大联盟”外交时,把意大利放在主要位置上,进一步给《东方公约》蒙上阴影。

       在多边条约不可能缔结的情况下,苏法两国于1935年5月2日签订了双边的《苏法互助条约》,规定一方遭到欧洲国家的无端侵略时,另一方应立即提供援助。“欧洲国家”一词表明法国不承担援助苏联抗击日本侵略的义务,苏联为了不放过每一个制止侵略的机会,作了让步。两周后,又签订了《苏捷互助条约》,内容与苏法条约相同。这两个条约本来可以在反对德国侵略方面发挥作用,但是法国没有履行条约义务的诚意,反而把它们视为“滑稽剧”和“备用手段”,迟迟不参加预定的三国军事谈判,同时企图利用条约加强自己的地位,来改善同德国的关系。德国重新武装莱因区后,法国又追随英国推行绥靖政策,致使条约根本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法国是德国的近邻和宿敌,希特勒的反法宣传和毁约扩军行动引起法国公众的警惕和恐惧,并推动法国现实主义政治家巴尔都于1934年2月出任外交部长。

法国投降,德国为什么要保留其五分之二的国土?

       法国对德国历史战绩如下:

       1958年世界杯三四名决赛:德国3-6法国。

       1982年世界杯半决赛:德国3-3法国(点球8-7)。

       1986年世界杯半决赛:德国2-0法国。

       2014年世界杯1/4决:赛德国1-0法国。

       2016年欧洲杯半决赛:德国0-2法国。

       1958年世界杯,卫冕冠军德国队和拥有超级射手方丹的法国队双双折戟于半决赛,于是两队在三四名决赛中相遇。这是两支球队第一次在正式的国际大赛中交锋。

       也许是因为比赛本身没什么压力,比赛开始后两支球队都非常放得开,结果为球迷奉献了一场精彩进球大战。两队合力贡献了9个进球,最终法国队以6-3取胜。本场比赛也是世界杯史上进球最多的三四名决赛。

       值得一提的是,法国射手方丹在比赛中独中四元,成为了全场最耀眼的明星。与此同时,方丹也创造了单届世界杯打进13球的纪录。这一神迹前不见古人,后似乎也很难再有来者。

       时隔24年后,德国与法国在世界杯半决赛中相遇。90分钟内,双方打成1-1平,比赛进入加时赛。而这次加时赛,堪称世界杯历史上最经典的一次。

       加时赛开始后,法国队的特雷佐和吉雷瑟在8分钟内便打入两球,他们似乎胜券在握。然而,德国人再次让世人明白了什么是日耳曼战车的铁血精神。鲁梅尼格临危受命,带伤替补出场。第102分钟,鲁梅尼格在禁区内抽射扳回一球。第108分钟,菲舍尔用一记精彩的凌空倒勾射门将比分扳平,3-3!

       120分钟双方打平,只能通过点球决出胜负。这场点球决战中,德国队没有再给法国人机会,点球决战的结果为5-4。最终德国队以总比分8-7击败对手,昂首挺进决赛。

法国足球与德国,谁比较优秀一些

       1940年6月21日,大势已去的法国与德国开始进行停战谈判。谈判地点还是贡比涅,还是那节专列车厢,为什么呢?很简单,1918年德国签字投降的地方就是这里,随后就是《凡尔赛和约》的制裁,德意志民族的屈辱必须在这里发泄。

       这一天,作为耻辱的象征,福熙的专列车厢被德国工兵从博物馆里拉出,停放在原来的位置。为了更能获得征服者才能体会到的快感,会议地点事先对法国人保密。德国人就是想看到法国人惊愕时的窘迫样子,以及带给他们的最大羞辱。

       前来谈判的法国代表惊讶的同时,也十分清楚德国人的用意。在记者们的围观下,毫无尊严地步入会场,签下了比第一次《贡比涅停战协定》更苛刻的协定。消息传到国内,整个德国沸腾了,人们纷纷自发上街祝贺,民族尊严得到了空前满足。

       对于法国人来说,这一天可以用?暗无天日?来形容。根据协定,法军解除武装,所有武器上缴德国;一战后,被法国割去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并入德国;并将法国肢解为两部分,德军占领其3/5的领土,剩余部分由贝当政府统治。

       更过分的是,这3/5的法国领土包含了富庶的北部工业区,以及整个大西洋沿岸地区。可怜的法国不仅成为了一个内陆国家,而且还要支付占领军的费用。要知道,一战德国投降时,只要求其撤军,并没有解除德军的武装,更没有占领军。

       就算严苛的《凡尔赛和约》,还准许其保留10万人的部队,除了阿尔萨斯、洛林和?波兰走廊?外,基本没有肢解德国。这比一战时还苛刻的条件,让法国代表不能接受并表示抗议,但德国人并不打算进行讨价还价,只要求其全部接受。

       在德国的最后通牒下,法国人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筹码,只得屈服投降。欣喜若狂的德国人将这节?福煦车厢?作为战利品,拉回柏林供人们参观。在欧洲战争结束前夕,德国元首命令炸毁这节车厢,以免德国战败再次获得羞辱。

       那为什么德国要保留2/5的法国呢?

       法国投降,是德国在二战初期取得的最大胜利,不仅战胜了除苏联外唯一有实力与德国抗衡的国家,而且在战略处境上得到了极大改观,尤其是消除了萦绕德国几代人两线作战的阴影。但不占领其全境,还有许多政治智慧在其中。

       首先,防止出现抵抗运动。投降后的法国,任何一个不愿当?亡国奴?的人们都会选择抵抗,而法国还拥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这都是不容小嘘的反抗力量。保留一个傀儡的政府,由其统治海外殖民地,以及维护社会稳定,是最好的抉择。

       而对于将战争继续下去的德国来说,这不仅可以维护?后方?秩序,减少驻军,而且可以防止出现主战的流亡政府。二战期间,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只有英国承认其?合法性?,其他国家都承认维希政府,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其次,加强对英国的封锁。德国海军实力弱,不可能控制法国的海外殖民地,而这些也是英国窥视已久的地方。有了维希政府,可以间接地控制这些殖民地,防止其倒向英国,并弱化其在非洲的影响,继而在大的格局中,对英国进行封锁。

       更重要的是,牵制法国海军。在世界排名第四位的法国海军,拥有各类舰艇一百多艘,是一支实力较强的海上力量。在法国投降前,英国极力建议两国合并的目的,就是想拥有这股力量。也正因为如此,愤怒的法国决定向德国求和。

       然而,维希政府的海军,始终是英国人心中的?梗?。在他们看来,一旦德国拥有法国海军,将加大对英国本土的威胁。在百般劝说无效的情况下,英国对法国海军强行扣留,甚至武力攻击。昔日的盟友变成敌人,德国此举?一举两得?。

       单从战略角度上讲,德国留出2/5的法国是很高明的,不仅占有其经济发达地区,使其在经济上依附于德国,而且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尤其是战争仍在继续,大量的兵员可以避免投入到维持秩序中,更何况,还提供了封锁英国的海军基地。

       不管怎么说,如今的德国成为欧洲真正的霸主,特别是法国的投降,以及英国势力被赶回本土,剩下的小国要么被灭亡,要么沦为德国的?马前卒?。而一战后,过着憋屈生活的德国人终于扬眉吐气了一把,更加疯狂地追随德国元首。

       殊不知,这是一条自寻灭亡的道路,德国的?辉煌?很快就会过去。

       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法国和德国在历史上发生过几次战争?

       一边是法国足球第一功臣普拉蒂尼,1984年欧洲杯冠军最佳球员和最佳射手,1998年法国本土举起世界杯的第一幕后英雄----法国世界杯组委会主席。另一边是德国足球皇帝贝肯鲍尔,第一个既作为球员夺得世界杯(1974年)又作为主教练率领球队获得世界杯冠军(1990年)的传奇;普拉蒂尼首先提出竞选欧洲足联主席以在2006年继任已经年迈和为欧洲足球取得重大贡献的现欧足联主席瑞典人约翰松,在法国足球第一功臣提出竞选的很长一段时间他没有对手。 但是,最近德国足球皇帝突然正式向欧足联提出参加竞选欧洲足联主席,令事情更为复杂的是,2005年3月30日的慕尼黑此前一直对普拉蒂尼很欣赏的现欧洲最有实权的老大和欧足联主席约翰松改口表示全力支持贝肯鲍尔当选。欧足联主席约翰松在慕尼黑与贝肯鲍尔共同出席的一个记者招待会上表示,支持贝肯鲍尔作为自己的继任人选。约翰松说,贝肯鲍尔不仅曾经是一名杰出的足球运动员和杰出的教练,担任过德国足协副主席,而且目前仍是德国拜仁慕尼黑俱乐部主席和2006年德国世界杯组委会主席。因此,他绝对相信自己的“好朋友”贝肯鲍尔有能力接任欧足联主席的职务。 贝肯鲍尔还是普拉蒂尼?这两个名字足以获得世界足坛的终生成就奖,这两个名字足以代表各自所在的德国足球和法国足球的最高峰,甚至贝肯鲍尔就等于德国足球:历史上第一个最伟大的自由人,球队攻防转换的大脑;普拉蒂尼也就等于法国足球:法兰西足球历史上最伟大的10号,一个能同时获得最佳球员和最佳射手的人。他们两人的成就又不仅仅局限在足球场内,在担任更为重要的各自所在国的“足球代言人”时他们都已经和正在取得伟大的成功,而这项事业比在球场上赢得冠军更艰巨更有意义,因为他们是各自维持德国足球和法国足球地位和长盛不衰的大人物。 贝肯鲍尔还是普拉蒂尼?约翰松已经公开了他的立场,他将全力支持贝肯鲍尔在率领德国人举办2006年德国世界杯之后做他自己的继承人,做欧洲足球的掌门人。普拉蒂尼在1998年成功将法国足球带到世界杯冠军之后开始将目光放在了更高的管理整个欧洲足球的平台上,假如没有贝肯鲍尔的参与竞选,法国人几乎可以毫无争议的当选。但是贝肯鲍尔对欧洲足联主席的兴趣直到正式提出参加竞选,使得事情复杂了,欧洲足联的委员们该把票投给谁呢? 贝肯鲍尔还是普拉蒂尼?首先,在法理上,任何一个符合欧足联主席竞选要求的人都有权利提出竞选,所以在道义上也不能谴责贝肯鲍尔;另外,没有竞争对手参与的竞选本身也会失去竞选的意义。问题是,两个级别几乎一年,历史上最伟大和举世公认的两位欧洲球王参加竞选,我们该把票投给谁呢?这是一个欧洲版本的“贝利or马拉多纳,谁是球王”的选择,在欧洲,究竟是贝肯鲍尔还是普拉蒂尼?谁才是欧洲球王?和贝利和马拉多纳的争议相似,贝利是60,70年代的世界足坛第一人,马拉多纳是80,90年代的世界足球的第一人,贝肯鲍尔代表了70年代的欧洲足球,普拉蒂尼代表了80年代的欧洲足球。说句题外话要是拿贝肯鲍尔和同时代的克鲁伊夫比也许对于德国人和荷兰人来说火药味更浓。这同时也表面了这次选择在命题上的尴尬,这不是欧洲版的关公战秦琼嘛?普拉蒂尼为什么会焦头烂额,因为贝肯鲍尔是他的前辈,一个比他早十年的欧洲足球代言人,他在法国电台表达了自己的担心和不满:他应该是在10年就当选了,他现在和我来竞争什么? 贝利和马拉多纳的球王之争也许更多是荣誉层面的,比如世界足坛的终身成就奖根本上是不排他的。欧足联主席之争显得更加有实际意义。我们不怀疑贝肯鲍尔和普拉蒂尼是两个伟大的人,他们两人在足球成就上,在人品上,都是伟大的人,足以载入世界足球的史册。但是在一次排他的竞选中,事业心和工作能力比名望更加现实和重要,普拉蒂尼在1998年作为法国世界杯的大管家已经获得了成功,贝肯鲍尔领导的2006年的德国世界杯承办也给所有人带来了良好的预期和憧憬。一个是98年成功的现实,一个是2006年成功的预期。两个伟大的人竞选一个排他的位置,现在还真不知道是欧洲足球之幸还是矛盾激化的公开化。约翰松为什么选择支持贝肯鲍尔,恕我小人度君子之腹:约翰松想在任期的最后帮助和支持德国取得2006年世界杯组织工作的成功,1998年已经成为过去,2006年的组织工作更加现实和紧迫。 贝肯鲍尔还是普拉蒂尼?最后也许会比拼到对两个人的人品的预期上,他们两个人也几乎都是完美的男人,当他们站在整个欧洲足球的高度时,如果我们怀疑他们是否对各自德国足球和法国足球有私心,那我们一定是小看了两个伟大的人的人品和素质。先小人后君子,欧洲足联的委员们或多或少有对德国足球还是法国足球在欧洲做大的担心,来自各国的委员们或多或少也要考虑各自足协的国家利益。所以要是此时有一个来自足球小国的人参与竞选的话也许会调和一些矛盾,好比世界足联主席普拉特就来自足球小国瑞士,所以他的工作核心是在世界范围内推广足球,让足球既挣钱又好看还成为世界的和平大使。但实质上,排他的竞争本身充满了矛盾,来自足球大国的代言人同样可以领导好欧洲足球甚至世界足球,比如普拉特的前任----来自世界足球王国的巴西人阿维兰热将国际足联从一个穷困的组织发展成为富裕强大几乎和世界奥林匹克委员会平起平做的世界性组织,而阿维兰热伟大的人品也在祖国巴西队成为5星世界冠军中几乎没有一点私心,因为他知道把整个世界足球的蛋糕做大做好,世界足球才可以更加良性循环和丰富多彩,同时足球王国巴西才可以在这个舞台上更加迷人的表现自己。 贝肯鲍尔还是普拉蒂尼?观其言,看其行,应该说他们都是两个伟大的人。 贝肯鲍尔还是普拉蒂尼?这是个问题。 还好,还好,这样的难题是欧洲人的事情,我们等着看戏就好了。 可悲,可悲,咱亚洲足球什么时候也有这样两个伟大的人就好了

       满意请采纳

为了“操纵”欧洲,俾斯麦使出了怎样的外交手腕?

       11次

       七年战争(普鲁士稀里糊涂地赢了法国)

       反法同盟(包括拿破仑战争)(数败于法军,但后两次在莱比锡和滑铁卢赢了)

       普法战争(普胜)

       第一次世界大战(法胜)

       第二次世界大战(法成为战胜国)

二战后法西斯联盟国家是怎么样处理德国的

       说起德国历史上有名的铁血宰相,非俾斯麦莫属。他在任期间(十九世纪70-80年代),尽管军事上无情冷血专制,但是其全面的改革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作为保守的容克贵族代表,俾斯麦认为:外交政策不应受到意识形态的限制,是一种纯粹的实力角逐,弹性必须充分,且能够善用每一个可能的选择机会。

       于是,在他的导演下,利用拉拢、欺骗、许诺、离间等各种手段,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成功地实现了德意志民族数世纪的统一愿望。俾斯麦成为德意志的一位彪炳史册的民族英雄。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俾斯麦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明确将德国外交政策的重心向欧洲大陆倾斜,推行?大陆政策?,从保持欧洲和平中谋求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使柏林成为举世瞩目的国际政治中心。

       但是,俾斯麦这种不计后果的统一方式,尤其是为了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而发起战争,引起了邻国的不满与仇恨。德国外交的弹性空间大大被压缩。

       对此,俾斯麦深谙德国所面临的这些人为的和非人为的现实局限,曾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位于欧洲中部。我们至少有三条会遭到进攻的战线,?我们比任何一个别的民族更容易遭到别人联合起来对付我们的危险。?

       于是,他将外交重心放在欧洲大陆,建立以柏林为中心,孤立法国的新均衡体系。当时欧洲大陆的国家还处于自足心态,但是德意志帝国却面临着因国势日隆而逐渐膨胀起来的民族主义的扩张情绪,俾斯麦为了缓和与欧洲国家的气氛,不得不强力抑制后者的膨胀。他一直强调?欧洲是俾斯麦本人的非洲?,在海外殖民方面,采取自制的态度政策,并顾全欧洲大局。

       为了防止法国成为德国的敌人,俾斯麦原则上不允许德国进一步打击法国,实际上他压根就不想从根本上打算和法国真正的和解,如交还阿尔萨斯和洛林。因为一贯奉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的英国难以接受德国继续削弱法国的做法,俄国更不愿看到邻国德国太过于强大。

       这样一来,俾斯麦只能通过个人高超的均势外交手腕,拉拢可能成为法国盟友的国家,尽量孤立法国,让其不能复仇的外交政策。俾斯麦曾说过:?如果法国不愿和我们保持和平,我们就必须阻止它找到盟友。只要法国没有盟友,它就不会对我们构成威胁。?

       为走好孤立法国的第一步棋,俾斯麦拉拢俄、奥,建立以德奥俄三皇同盟为基础的欧洲大陆同盟。他奉行奥匈帝国的领土主权完整,却拒绝奥匈在巴尔干与俄国对峙,声称德意志帝国在那里无任何利益,费尽心思地在俄奥之间寻求平衡点,让两国均有求于己。

       当时的俄国,正值在中亚与英国角逐殖民地,不得不与新强邻德国搞好关系。于是,为了对付法国?三皇同盟?正式成立。此时的俾斯麦,可以暂时抛弃他所信奉的现实政治原则,向梅特涅王朝低头。当其它欧洲列强在欧洲大陆外得不可开交时,俾斯麦却一心扑在欧洲事务上,1878年的柏林会议让德国的优越地位得以体现,柏林一时间成为欧洲关注的焦点。

       俾斯麦的第二步棋就是拉拢意大利。不过,俾斯麦没有沉醉于所取得的成绩,而是看出了潜在的危险。

       首先,他意识到想通过1875年的战争恫吓让法国人就范,这个想法本身并不具备充要条件。不甘于永远被压制的法国,自1872年起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陆军兵力得到迅速恢复。1873年,主张勿忘国耻的保皇党在法国选举中获胜。8月法国南锡主教号召教徒们为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做祈祷。1875年初法国计划从德国购进1万匹军马。同年3月法国议会通过扩军法案。该年法国兵力达46.1万人,军费开支达4.85亿法郎,均比德国高。

       其次,在柏林会议上,德国极力推行中立政策,却被俄国人曲解为德国对俄国充满敌意。

       法国的迅速重整军备和复仇呼声,以及俄国的误解,让德国开始不安起来。为了遏制威胁日益增长的法国,普鲁士的弗里德里希?卡尔亲王于1872年2月前往罗马,拜访了意王维克多?厄曼纽尔二世。同年5月,意王回访柏林与维也纳。这样一来,在三国同盟的基础上又形成四国协议。1874年1月,俾斯麦通过驻法大使转告法国:如果意大利受到法国的攻击,不论是否影响到德国的利益,也不论是否有正当的理由,德国都将随即驰援意大利。

       不过,俾斯麦认为俄国才是德国外交稳定的基础。在十九世纪80年代的大危机中,他曾策划将奥匈送给俄国人,以换取德国的中立国身份。因此,俾斯麦政府极力推进1878年德俄的《再保险条约》成功签订。1883年10月30日,罗奥两国订立同盟条约,同日德国加入此约。1888年5月意大利加入该约。

       俾斯麦还借助个人外交权术,开始推动签订复杂重叠的联盟体系,如1879年的德奥同盟,1881年俄德奥三皇同盟续订和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让各方的冲突尽量遏制在体系内,但是德国要主导这些体系。

       此外,体系外的力量也被俾斯麦玩转得极溜。为减轻德国对其同盟者的义务,俾斯麦推动两次地中海协定,借英、意之手对付法俄。

       自此,德国确立了在欧洲大陆的所谓?半个霸权?地位,而法国在欧洲大陆陷入了完全孤立的状态。

       然而,俾斯麦虽然凭借个人的高超外交手腕弥补了在处置法国决策方面的失误,但是他却无法理解和克服德意志第二帝国天生的制度性缺陷。

       随着俾斯麦的卸任,德意志系列祸端的潘多拉魔盒被开启了。一直被他有意识压制的德意志民族主义情绪、殖民扩张思潮以及日耳曼种族优越感,瞬间爆发出来并合流成日益泛滥的德意志式帝国主义。

       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根据《克里米亚声明》和《波茨坦协定》规定,战败的德国应该成为一个统一、独立、爱好和平与民主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没有出现以前,德国暂由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四国分区占领,首都柏林也由四国分区管制。

       由于东、西方盟国的立场、目的和利益不同,对各项协议都作了有利于自己的解释,就德国的统一和柏林问题等,四国及其占领区的各派政治力量展开了激烈复杂的斗争。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并于1949年5月23日单独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9月20日阿登纳组成第一届联邦正府;同年10月7日,苏联占领区也宣告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自此,统一的德意志国家一分为二,在世界舞台上同时出现两个德国。

       两个德国均是主权国家,都获得了许多国家的承认,并与之建立了外交关系;1973年又同时被接纳为联合国的成员国;双方又都参加了不同性质的军事、政治、经济集团。1972年签订了《关系基础条约》,各自承认对方为主权国家,相互建立正常的睦邻关系,互设常驻代表机构;两国***进行互访,就两国关系和国际问题交换意见。两个德国要不要统一,在什么基础上实现统一,应由两国人民自己决定。

       关于柏林问题:

       柏林原称“大柏林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为德国的首都。战后,根据有关国际协定,柏林同整个德国一样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初期还设有统一的反法希斯市正府。1948年,美、英、法占领区合并,成立了“三联占区”;同年,苏联占领的东部地区成立了大柏林临时民主正府;1949年,西方三国又在西部搞市议会选举,组成西柏林市正府。至此,一个完整的柏林分裂成东、西柏林两部分。西柏林座落在民主德国境内,成了“孤岛城市”;东柏林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首都。

       由于苏、美、英、法四国及两个德国的立场、利益不同,东、西方就有关西柏林的主权及其重大问题展开了激烈斗争,两个柏林也同两个德国一样在六十年代初以前关系非常紧张,特别是1961年8月民主德国在西柏林周围修筑“柏林墙”后,柏林的紧张局势达到了顶峰。后来随着两个德国关系的不断改善,特别是1971年9月四国签订了“四方协定”后,柏林局势有所缓和。但由于各方对关协定条文均作有利于自己的解释,因此,双方围绕柏林的地位等问题仍不时发生争执。

       好了,关于“法国对德国”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法国对德国”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