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心体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足球

文章内容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_吉林体育学院学报是核心期刊吗

zmhk 2024-06-23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_吉林体育学院学报是核心期刊吗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关于“吉林体育学院学报”的话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梳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吧。1.篮球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训练特点2.人力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_吉林体育学院学报是核心期刊吗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关于“吉林体育学院学报”的话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梳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吧。

1.篮球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训练特点

2.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3.跆拳道品势近年发展

4.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5.和**有关的专业有哪些呢?

6.体育学校有哪些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_吉林体育学院学报是核心期刊吗

篮球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训练特点

       摘 要:从篮球运动员力量训练的理论基础、训练的安排、训练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及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对篮球运动员力量素质的训练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对篮球运动训练中的力量素质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篮球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

       Brief analysis basketball athlete strength quality training

       Author:Li Pengdong Guide teacher:Pan Guizhi

       Summary:This essay probes into the strength training for basketball player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oretical base,training arrangement,tanining methods choice and problems in training so as to provide theory evidence for the training.

       Keyword: basketball players;strength quality;training

       1 前言

       力量素质是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中的首要素质,对其他素质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也是运动员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

       篮球力量训练是指在全面发展篮球运动员的力量素质的基础上着重提高与篮球专项技术特点相关的力量素质的训练,专项力量素质的提高有助于促进运动员技术,战术及其他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并增强运动员的对抗能力。同时,对于防止关节,肌肉等运动损伤及培养运动员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拼搏精神有着积极作用。由此,本文从篮球专项力量素质训练的理论基础,训练安排,训练方法,及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以期对篮球运动训练中的力量素质训练提供理论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哈尔滨体育学院03级篮球专修3队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查阅、搜集大量相关资料,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 观察法:通过篮球训练及比赛中观察得出相关结论。

       2.2.3 专家访谈法:咨询走访了多位篮球教授,教练员等专业人员。

       2.2.4 分析归纳法: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与归纳。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篮球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的重要作用

       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表现为身体接触日趋频繁,这样,体格健壮、力量强大者就占有空间、地面争夺的主动和优势。因此,篮球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力量素质,才能在高强度,高难度比赛中充分发挥技术、战术水平。长期的运动训练实践证明,如果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要提高机能能力,进行大运动量训练,掌握合理的运动技术是不可能的.可以说,力量素质水平是获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前提和条件. 因此,合理地进行力量训练,掌握现代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是教练员进行科学训练的关键。力量区别于体能,它是一项独立的身体素质,在竞技体育项目中,它都占据着重要的部分。在篮球运动中,力量训练的重要作用从以下这些方面谈及就能彰显无遗。

       3.1.1 从进攻的角度

       进攻技术可归纳为移动、传接球、运球、投篮、抢篮板、以及身体对抗。比赛中,在对手的严密防守、冲撞之下,要完成一个有效的进攻动作,首先要具备良好的腿部爆发力,具备能够使肌肉纤维快速收缩的能力,产生强大的力量流,使身体移动快速连贯、动作有效;其次,上肢力量特别是前臂、手指手腕的力量决定传球和投篮的质量,尤其是长距离的传球和投篮;还有,强壮有力的腰腹力量是衔接上下肢的中枢,关系到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和柔韧性,在身体对抗、跳起投篮、闪躲对手时的作用体现得很明显。此外,足弓的关节力量和踝关节的韧带力量是进攻的重要支点,以上各种因素决定了篮球运动员出色的进攻能力。

       3.1.2 从防守的角度

       防守技术可归纳为移动、抢断、封盖、抢篮板以及身体对抗。相对进攻的积极主动而言,防守显得相对的被动。要判断进攻方的意图和跟随对方的动作,防守方的身体要比对方紧张,腿部和腰腹力量消耗会更多,体力下降也快。“行百里则半九十”这句话可以来形容比赛进入最后几分钟的体力与力量消耗的状况,在体力消耗巨大的比赛最后阶段,力量就是决定对抗胜负的关键。

       3.1.3 防护易受伤部位的屏障

       高水平、快节奏的竞技篮球在长期的紧张对抗中带给运动员许多伤病。伤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身体对抗频繁、肌肉紧张疲劳等因素,以致形成运动员受伤、恢复、再受伤的恶性循环。许多业内人士对运动员的运动损伤作了跟踪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篮球运动员经常也最终以受伤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踝关节、膝关节、腿部肌肉、腰部、肩关节、手指手腕关节等部位,此外脚趾部位的受伤也比较常见。因此,需要加强肌肉爆发力和耐力的训练,通过长期的科学训练来提高肌纤维的收张能力、韧带的弹性和肌肉韧带的持久力,优化组合肌肉纤维,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关节和力量薄弱部位的运动负担。

       3.2 篮球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的特点

       3.2.1 最大力量

       最代力量指肌肉在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情况下肌体能够发挥的最大值;其主要影响最大力量的因素有:(1)肌肉的白肌纤维的数量;(2)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的大小;(3)肌肉克服阻力进肌纤维的初长度;(4)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

       3.2.2 快速力量

       快速力量指在最短时间(15ms)内发挥肌肉力量的能力。由于速度力量是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有机结合的一种特殊力量素质,具有速度和力量的综合特征,所以影响快速力量的主要因素有:(1)速度素质的发展;(2)力量素质的发展。

       3.2.3 耐力力量

       力量耐力指机体肌肉持续性进行工作的能力。主要靠有氧供能力,其发展不仅依靠肌肉力量的发展,而且要靠血液循环,呼吸系统机能的改善和有氧代谢能力的提高,以满足长时间工作的肌肉所需的氧气和能源供给。

       3.3 篮球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应遵守的原则

       篮球力量的训练应符合篮球运动的力量特点,在训练过程中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的训练水平,不同的训练时期和不同训练任务合理安排力量训练的内容,选择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力量训练的安排应遵循以下几点:

       3.3.1 全面发展原则

       在篮球运动员成长过程中,打下一个稳固的身体素质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对负责专项运动的每一个肌群都要进行全面的力量训练,使运动员各个部位的肌肉都得到锻炼,为专项技术训练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肌肉的全面发展不仅可减少运动损伤,还能起到调节技术训练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的作用。

       3.3.2 共同作用原则

       篮球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时,要尽可能使完成动作过程所涉及的原动肌、协调肌和对抗肌的工作方式与专项动作一致,从而使训练收到最佳的效果。把力量素质的发展与篮球技术动作的完善和机能提高结合起来,在发展力量素质的同时,达到即提高肌肉工作的协调能力,又能达到改进技术的目的,使训练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系统。

       3.3.3 系统训练原则

       篮球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计划具有很强的阶段性。一般划分为:基础阶段(平时训练3~6周);提高到大力量阶段(冬训期1~3个月);发展肌肉耐力阶段(2~4个月);保持力量阶段(赛前1~3周);结束阶段(赛后一周左右)。总之,力量训练计划的目标、内容、方法等,在全年各训练阶段都需不断变化。

       3.4 篮球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的方法

       3.4.1 常用的训练方法

       (1)最大负荷法。主要采用大重量进行训练,即最大负荷量的90%~100%的负荷做1~2次练习,其做8~10组练习,可很好的发展最大力量。

       (2)金字塔训练法。即使所负重量不断增加,直到极限,这样训练力量可快速增长。

       3.4.2 快速力量常用的训练方法

       (1)大负荷训练法。陈先良认为这种训练方法不但能使最大力量得到提高,而且能使中枢神经系统发放的冲动强度大频率提高,能最大限度的激活运动单位尽可能达到目地和同步的活动。

       (2)中小负荷训练法。一般也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使肌肉立生快速收缩,但是这种方法产生的刺激强度,可能还不是以诱发足够的神经冲动发放频率完成全部单位的缉获。因此,大负荷优于中、小负荷训练法,但中小负荷的训练时力量训练很好的补充。

       (3)大幅度训练法。增加运动员练习动作的用力距离,在训练中可通过改进动作技术和发展起身体各部位关节柔韧性来实现。

       (4)超常训练法。即肌肉先进行快的离心收缩,紧接着爆发性地完成向心收缩,对提高运动员的支撑能力,快速力量有着其他训练方法无可比拟的独特训练效果。

       3.4.3 腿部力量与弹跳力训练

       (1)减负杠铃做半蹲或全蹲,一般为最大负荷的80%左右,重复3~4次,慢蹲快起,躯干正直,防止塌腰翘臀,注意保护。

       (2)肩负最大负荷量的40~50%的杠铃在软地或地毯上做半蹲跳8~12次,做4~6组,跳起要快,脚踝要绷直。

       (3)肩负最大负荷量40~50%的杠铃做箭步交换腿跳。

       (4)徒手或负重,做单腿深蹲起。

       (5)徒手或肩负做单足或双足的各种连续跳、多级跳。

       此外,前脚掌、脚弓、踝关节和小腿肌群的爆发力对篮球运动员的弹跳力也很重要,可以通过负重(95%)提重、跳栏架,原地双脚跳起摸篮板。

       3.4.4 发展腰腹力量

       (1)仰卧斜板起坐;仰卧屈膝起坐;仰卧作“元宝“收腹折体(双手在碰着腰背);仰卧双手握住同伴的双踝做收腹举腿(同伴双手用力将练习者举起的腿推下);俯卧“两头起”(尽量出背弓)。

       (2)纵俯卧跳马端,下肢悬于马头,做向上举腿成反弓状。

       (3)单杠上,双臂悬挂,做收腹举腿成90°角并保持4~5秒。

       (4)宽握杠铃,做直臂直举;40~50kg杠铃做高立抓举。

       (5)肩负杠铃,做体前屈起(不准弓腰起);肩负杠铃,做转体,脚平行开立稍宽于肩,直膝转体,脚掌不能动。

       (6)向头后抛掷实心球。

       3.4.5 发展手指、手腕、手臂肌肉群

       (1)空手用力张握,要求高速率,15〃至30〃;张开的指,用力下扣手腕高速率,15〃至30〃。

       (2)两人各紧握接力棒一端,做相对抗的捻转接力棒。

       (3)对传实心球。

       (4)坐地双手传接球。

       (5)握哑铃,做翻腕练习。

       (6)抓接铅球,手指和掌心向下抓住铅球,在曲肘上提球的过程中松手,在球下落时,由另一手接抓铅球。

       3.5 篮球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3.5.1 力量训练的方法、手段应与专项动作特点紧密结合。侧重于动力性练习;要与速度、弹跳、灵敏等素质和篮球技术的练习结合进行,使力量成为活力。

       3.5.2 在力量训练中,要注意集中与分散安排相结合,避免局部负担过重,注意大小肌肉群平衡发展。注重速度力量的训练与发展,同时要考虑运动员特点、年龄、性别、训练程度,做到有针对性的合理安排。

       3.5.3 力量训练时要注意安全,防止伤害事故。在负重练习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训练时集中精神,要掌握正确的动作方法要领,循序渐进,加强保护。力量训练不宜在疲劳状态下进行。

       3.5.4 力量训练要坚持经常性和注意训练间歇。力量增长快,停训后消退也快。每周安排1~2次力量训练,可以保持力量素质;每周安排2~3次力量训练,可以增长力量素质;每周3~4次力量训练,可以显著增长力量素质。可以用“超负荷训练”获得超量恢复,达到迅速发展力量的目的。

       3.5.5 力量训练中要注意练习安排的顺序,速度力量联系应安排在力量耐力练习前面进行。

       3.5.6 力量训练后,要特别注意使肌肉放松。肌肉在力量训练后产生酸胀感,肌肉酸胀肌纤维增粗现象的反映,也使力量增长的必然。但应采取积极措施消除肌肉的酸胀感,以利于减少能量消耗,并更好地保持肌肉弹性。训练时要按身体不同部分的肌肉交替穿插进行,同时注意安排放松练习。训练后要采取按摩、淋浴、等必要的恢复手段,培养运动员自我放松的习惯。

       4 结论与建议

       4.1 篮球运动员的力量训练素质在各项身体素质中占极为重要的位置,它是发展速度、弹跳、柔韧、协调性等素质的基础,直接影响篮球运动员高水平的发挥与提高。科学地掌握和运用篮球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是提高力量素质的关键。

       4.2 注重加强篮球运动员大肌群和主动肌群的力量训练,不断发展身体各环节的力量。

       4.3 根据力量训练专项化要求,不同身体环节应采用不同训练方法与负荷,并且重视做到全面协调发展。

       5 参考文献

       [1] 浅谈篮球运动员的力量训练 [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1999 Vol.15 No.2

       [2] 论篮球运动员的力量训练 [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Vol.19 Jan.2002

       [3] 对篮球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训练的分析与探讨 [J] 湖北体育科技 Jun.2003 Vol.22 No.2

       [4] 篮球运动员力量素质研究及其训练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Vol.36 Nov.2002 No.6

       [5] 影响篮球运动员力量训练效果因素综述 [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2

       6 致谢

       感谢哈尔滨体育学院四年来对我的培养,感谢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文献室管理员对我的论文提供了帮助,最后感谢潘桂芝教授对我论文的指导。

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学术论文序号分类篇名著译者刊物名称出版年、期或出版时间1综 合论徐州汉画像石王黎琳文 物1980年2期2综 合徐州地区的石椁墓王 恺江苏社联通讯1980年13期3综 合苏鲁豫皖交界地区汉画像石墓的分布与墓葬形制——汉画像石墓研究之一王 恺江苏考古学会年会学术论文(1981年)1981年4综 合有关画像石的几个问题武利华江苏考古学会1982年年会论文选1982年5综 合徐州汉画像石艺术散论陈永清、田秉锷江苏考古学会1982年年会论文选1982年6综 合苏鲁豫皖交界地区汉画像石墓墓葬形制王 恺汉代画像石研究;文物出版社1987年7综 合略述苏北地区汉画像石墓与汉画像石刻尤振尧汉代画像石研究;文物出版社1987年8综 合绚丽的画卷形象的史籍——徐州汉画像石一瞥李文杰旅 游1987年6期9综 合深沉雄大、艺术瑰宝——徐州汉画像石李银德中国文物世界(香港)1988年46期10综 合苏鲁豫交界地区汉画像石墓的分期王 恺中原文物1990年1期11综 合自然与人的契合与“完美”王圣云汉画研究(1991)年创刊号12综 合徐州汉画像石研究综述武利华汉画研究1992年2期13综 合徐州汉画像石研究中公认现象的再认识王黎琳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3期14综 合徐州地区的汉代石椁墓王 恺汉文化研究论丛1993年第一辑15综 合苏鲁豫皖交界区西汉石椁墓及其画像石的分期燕生东、刘智敏中原文物1995年1期16综 合徐州的几座再葬汉画像石墓研究周保平文 物1996年7期17综 合徐州汉画像石管窥郭希铨淮海文汇1997年3期18综 合徐州汉画像石钱国光中国名城1997年3、4期19综 合鲁东南与苏北汉画像石之比较宋岩泉东南文化1997年4期20综 合略论徐州汉画像石朱勇前西北美术2000年2期21综 合石质档案之精品——徐州汉画像石赵 杰档案与建设2004年8期22综 合徐州地区早期汉画像石的产生及相关问题刘尊志中原文物2008年4期23综 合徐州汉画像石在《美术史》课程教学中的资源开发杨修红文教资料2009年11期24发掘报告江苏睢宁县发现古墓葬  文 物1954年5期25发掘报告江苏睢宁九女墩汉墓清理简报李鉴昭考古通讯1955年2期26发掘报告徐州市建筑工地发现汉代文物张恺慈文 物1957年1期27发掘报告睢宁县土山发现汉代石墓群李鉴昭文 物1957年3期28发掘报告江苏发现的一批汉代画像石王德庆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4期29发掘报告徐州市韩山东汉墓发掘简报钱国光、李银德文 物1990年9期30发掘报告徐州青山泉水泥二厂、二号汉墓发掘简报邱永生中原文物1992年1期31发掘报告徐州琵琶山二号汉墓发掘简报耿建军东南文化1993年1期32发掘报告邳州车夫山汉画像石姚景洲、贾庆华东南文化1999年2期33发掘报告江苏徐州市翠屏山西汉刘治墓发掘简报徐州博物馆考 古2008年9期34考古通讯省文化局把徐州市附近汉画像石集中保管  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10期35艺术 美术 图象试析徐州十里铺东汉墓一幅画像石墓夏超雄考古与文物1983年3期36艺术 美术 图象徐州汉画像石中黄帝、炎帝像考释武利华文博通讯年6期37艺术 美术 图象“人面鸟”考王 恺考古与文物1985年6期38艺术 美术 图象栩栩如生的狩猎场面,精彩纷呈的神话故事——参观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  文 汇 报1986-2-1339艺术 美术 图象朝圣安乐图——沛县栖山汉画像石浅析李国华考古与文物1991年3期40艺术 美术 图象徐州汉画像石“击马”图刘敦愿文物天地1992年4期41艺术 美术 图象汉画像中的升仙图象周保平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2期42艺术 美术 图象徐州洪楼两块汉画像石考释周保平中原文物1993年2期43艺术 美术 图象徐州东汉画象中炎帝神农图象郑 钺农业考古1995年3期44艺术 美术 图象天汉真韵—徐州白集汉墓刘剑林美 术1996年1期45艺术 美术 图象白集汉墓画像石徐延平、徐龙梅江苏地方志1998年4期46艺术 美术 图象徐州汉代画像石“百戏图像”解读席 彬艺术考古2008年3期47艺术 美术 图象沛县栖山石椁墓中的“西王母”画像管见刘辉四川文物2010年1期48艺术 美术 图象浅谈徐州汉画像石的装饰风格金裕龄江苏画刊1986年4期49艺术 美术 图象徐州汉画像石刻艺术品读与联想陶义德书与画2000年3期50艺术 美术 图象浅谈徐州汉画像石的艺术特征邵统平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期51艺术 美术 风格徐州汉画像石装饰艺术研究侯晓宇  2006年52艺术 美术 风格徐州汉画像石中的现代性思考朱 翔艺术百家2007年3期53艺术美术 地上建筑徐州汉画中的古建筑唐士钦中原文物1991年3期54艺术美术 地上建筑从两汉徐州画像石看两汉建筑徐建国汉画研究1992年2期55艺术美术 地上建筑徐州汉画像石室祠建筑徐建国中原文物1993年2期56艺术美术 地上建筑对几幅徐州地区汉代建筑画像石的重新释读周学鹰、田晓东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2年2期57艺术美术 地上建筑徐州市域的“两汉建筑文化”周学鹰同济大学学报2002年2期58艺术美术 地上建筑徐州地区的两汉建筑文化朱翔, 李宪锋美术观察2006年3期59艺术美术 地上建筑汉代建筑文脉对徐州地区现代建筑创作发展的关系研究董大鹏    60艺术美术 地上建筑再生与重组:汉画像石的文化艺术内涵在徐州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构筑胡 彬    61艺术美术 地上建筑室即墓室杨爱国文 物1998年9期62艺术 美术 雕刻论汉代雕塑的造型语境--由徐州西汉雕塑引发的思考唐成辉上海艺术家2007年3期63艺术 美术 雕刻徐州汉画像石刻艺术研究汤永炎艺术百家2008年8期64艺术 美术 雕刻江苏徐州出土的汉代陵墓石雕杨孝军四川文物2009年1期65艺术 美术 绘画苏鲁豫皖区汉画像视觉形式演变的分期研究郭晓川考古学报1997年2期66艺术 美术 绘画徐州汉画像石对视觉空间的探索刘剑林美 术1999年1期67艺术 美术 绘画徐州汉画像石立体主义之创造唐 军美 苑2000年5期68艺术 美术 绘画浅析徐州汉画像石的“意象”造型王瑞芹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4期69艺术 美术 绘画徐州汉画像石构图艺术浅析滕建志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期70艺术 美术 绘画对徐州汉代石刻画像造型分类的思考刘海波浙江工艺美术2007年3期71艺术 美术 绘画论徐州汉代石刻画像的时间维度造型李 芬浙江工艺美术2008年2期72艺术 美术 绘画论徐州汉代石刻画像的时间维度造型李 芬艺术教育2008年11期73艺术 美术 绘画徐州两汉文化视觉设计元素初探姚君洲  200874艺术 美术 绘画论徐州汉画像的意象造型对现代壁画创作的启示王瑞芹  200675艺术 美术 绘画汉画像石艺术的现代化转化之可行性张 强  200376艺术 音乐 舞蹈徐州汉乐舞画像石初探欧筱琦汉文化研究论丛1993年第一辑77艺术 音乐 舞蹈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研究李爱真、刘振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1期78艺术 音乐 舞蹈徐州地域文化中的仿汉乐舞李阿东剧影月报2007年3期79艺术 音乐 舞蹈徐州汉画像石及汉俑中的舞蹈赏析李 枚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6期80艺术 音乐 舞蹈鲁南及徐州地区汉画像石的音乐考古研究曲怡桦  200581艺术 体育 杂耍徐州汉画像石中的体育形象唐世钦体育文史1988年1期82艺术 体育 杂耍汉画中体育图像述论刘秉果汉文化研究论丛1993年第一辑83艺术 体育 杂耍对汉代徐州“百戏”资源的开发研究李鹏程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5期84社会生活 考古历史试谈汉画像石起源王黎琳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1980年年会论文选(考古分册)1980年85社会生活 考古历史徐州汉画像石墓墓主身份考李银德中原文物1993年2期86社会生活 考古历史关于汉代升仙思想的两点看法孟 强中原文物1993年2期87社会生活 考古历史东汉永寿元年徐州从事墓志李银德、陈永清文 物1994年8期88社会生活 考古历史徐州大庙汉画像石晋墓孟强、李祥考古年鉴1997年89社会生活 文化思想画神的人文效应王圣云汉画研究1992年2期90社会生活 文化思想十字穿环:汉代人宇宙观的符号象征朱存明汉文化研究论丛1993年第一辑91社会生活 文化思想徐州汉画像石中的神话研究刘静晶艺术百家2005年6期92社会生活 文化思想从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艺术造型领略汉代审美风情王璐璐剧影月报2008年4期93社会生活 政治徐州汉墓与汉代社会研究刘尊志  200794社会生活 宗教江苏汉画像石动物图像的宗教意识思考汪小洋江苏大学学报2002年4期95科学技术 工商业从考古资料看两汉时代的江苏经济苏 文东南文化1989年3期96科学技术 农业睢宁双沟东汉画像石刻《牛耕图》的剖析尤振尧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 1980年年会论文选(考古分册); 1980年江苏省博物馆学会、 考古学会成立大会学术论文集(第三册)1980年97科学技术 农业从《牛耕图》谈东汉时徐淮地区农业生产状况尤振尧中国历史年2期98科学技术 农业从画象石刻《纺织图》看汉代徐淮地区农业生产状况尤振尧古今农业1990年1期99科学技术 农业淮海地区牛耕画像石与汉代耦犁二牛三人问题的探讨郭世玉农业考古2004年3期100论评、展览、会议、书刊序等1992年徐州中国汉画学术讨论综述周保平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1期101论评、展览、会议、书刊序等协调环境传达汉韵——徐州汉画像馆扩建工程的创作实践与体会姜娓娓华中建筑2003年5期102论评、展览、会议、书刊序等江苏徐州白集汉画像石墓研究评述杨修红文教资料2009年13期103  白集汉代画像石  美 术1996年1期

跆拳道品势近年发展

       1/51

       题 名虚拟激励法及其在汽车随机振动应用中的探讨

       作 者李杰[1] 秦玉英[1] 赵旗[1] 张伟[2]

       刊 名汽车技术.2007(7).-24-27

       2/51

       题 名激励法:将“1”等于“10”

       作 者靳菲菲

       刊 名大众商务:下半月.2007(7).-61-61

       3/51

       题 名桥梁结构模态参数识别的环境激励法

       作 者王永毅

       刊 名山西建筑.2007,33(19).-338-339

       4/51

       题 名基于虚拟激励法的大跨空间结构风振系数研究

       作 者章明灿[1] 季俊杰[2] 黄新良[3]

       刊 名山西建筑.2007,33(15).-55-56

       5/51

       题 名如何运用激励法调动护士积极性

       作 者孙华 张露萍

       刊 名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3).-220-221

       6/51

       题 名激励法则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贯穿与运用

       作 者张世友

       刊 名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23(1).-72-76

       7/51

       题 名浅谈“激励法”在服装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

       作 者周峰

       刊 名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6,2(2).-158-159

       8/51

       题 名运用“智力激励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 者李国强

       刊 名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94-95

       9/51

       题 名基于虚拟激励法的空间网格结构风致抖振响应分析

       作 者陈贤川[1,2] 赵阳[2] 董石麟[2]

       刊 名计算力学学报.2006,23(6).-684-689

       10/51

       题 名用虚拟激励法求解非比例阻尼线性体系的非平稳随机地震响应

       作 者汪梦甫

       刊 名力学季刊.2006,27(4).-598-605

       11/51

       题 名“成功激励法”在差生转化工作中的应用

       作 者王艳菊 刘成荣

       刊 名晋中学院学报.2006,23(5).-83-84

       12/51

       题 名浅论企业管理中的职工循环激励法

       作 者王龙莎

       刊 名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6,19(5).-58-59

       13/51

       题 名困难时期员工激励法

       作 者徐卫来

       刊 名管理@人.2006(9).-56-57

       14/51

       题 名智力激励法在培养学生创造力中的实践与探索

       作 者罗延平 张应红

       刊 名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0(7).-177-179

       15/51

       题 名As2S8玻璃条形波导的光激励法制备技术研究

       作 者邹林儿[1] 陈抱雪[1] 陈林[1] 袁一方[1] 鄂书林[2] 浜中广见[3] 矶守[4]

       刊 名光学学报.2006,26(7).-1043-1047

       16/51

       题 名调制激光器激励法的Butt-Welded热电偶动态特性测试

       作 者郭华玲

       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8).-151-152

       17/51

       题 名车轮动载荷计算的虚拟激励法

       作 者黄玮 赵又群 杨国权

       刊 名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6,33(2).-29-31

       18/51

       题 名浅谈全方位激励法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作 者王金辉

       刊 名科学咨询.2006(02S).-58-59

       19/51

       题 名鲁灵敏:技术人才激励法宝

       作 者吴宇

       刊 名管理@人.2006(1).-24-25

       20/51

       题 名多点输入下大跨空间索结构的虚拟激励法

       作 者孙建梅[1,2] 叶继红[2] 程文瀼[2]

       刊 名振动与冲击.2005,24(4).-107-110,119

       21/51

       题 名淮北公司推行“立体精神激励法”

       作 者李伟 葛成龙

       刊 名供电行业信息.2005(12).-4-4

       22/51

       题 名管理中的激励法

       作 者毕勇

       刊 名全球瓦楞工业.2005(10).-112-112

       23/51

       题 名激励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作 者施美丽

       刊 名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7(3).-329-330,333

       24/51

       题 名激励法在儿科住院病人的应用

       作 者胡惠兰 李彩玲

       刊 名现代医院.2005,5(10).-88-89

       25/51

       题 名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与积分激励法

       作 者侯军

       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2005(8).-48-48

       26/51

       题 名饭店“人力资源”八大激励法

       作 者海萌辉

       刊 名连锁与特许:管理工程师.2005(7).-40-41

       27/51

       题 名多点输入下大跨度空间网格结构的虚拟激励法

       作 者孙建梅[1] 叶继红[1] 程文瀼[2]

       刊 名工业建筑.2005,35(5).-95-97

       28/51

       题 名激发班级活力 优化班级管理过程——浅谈班级管理的激励法

       作 者李永飞

       刊 名基础教育(重庆).2005(2).-52-52

       29/51

       题 名IT企业创业期的团队激励法则

       作 者张永青[1] 黄培清[2]

       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5(5).-135-136

       30/51

       题 名运输车辆随机振动分析的虚拟激励法

       作 者张永林 侯传亮

       刊 名起重运输机械.2005(3).-30-31

       31/51

       题 名受控结构风振响应分析的广义虚拟激励法

       作 者张文首 于骁 岳前进

       刊 名计算力学学报.2005,22(1).-20-24

       32/51

       题 名浅论激励法在教师管理中的运用

       作 者郭燕芬

       刊 名职业教育研究.2005(2).-40-40

       33/51

       题 名激励法在业余速滑训练中的运用

       作 者李莉

       刊 名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53-54

       34/51

       题 名激励法——政治课教学中的点睛之笔

       作 者任变如

       刊 名河北教育.2004(6).-40-40

       35/51

       题 名浅谈体育教学中的激励法

       作 者廖金琳

       刊 名龙岩师专学报.2004,22(3).-109-109,113

       36/51

       题 名激励法在幼儿门诊治疗中的优势初探

       作 者齐小平 曲红艳 王文杰

       刊 名中国社区医师.2004,20(4).-5-5

       37/51

       题 名用激励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尝试

       作 者贺国华

       刊 名江苏教育研究.2004(12).-42-43

       38/51

       题 名抚松实施“五位一体”激励法

       作 者宁金良 万春江

       刊 名党建文汇:上半月版.2004(11).-21-21

       39/51

       题 名浅谈激励法在公路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

       作 者蒋万斌

       刊 名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4,11(5).-79-80

       40/51

       题 名激励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 者刘昌国

       刊 名少年体育训练.2004(4).-16-16

       41/51

       题 名作文教学激励法

       作 者罗荣

       刊 名南方论刊.2004(6).-63-63

       42/51

       题 名正弦扫频电激励法测量与识别地震检波器特性参数

       作 者张改慧 胡时岳

       刊 名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4,38(7).-722-724,766

       43/51

       题 名运用激励法转化后进生

       作 者胡现红

       刊 名素质教育大参考.2004(6).-49-50

       44/51

       题 名逆虚拟激励法随机载荷识别试验研究

       作 者李东升 郭杏林

       刊 名工程力学.2004,21(2).-134-139

       45/51

       题 名运用激励法加强女大学生的成才教育

       作 者吴文君

       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3).-11-13

       46/51

       题 名语言激励法在篮球比赛中的运用

       作 者朱云波 李凤玲

       刊 名少年体育训练.2004(1).-42-42

       47/51

       题 名应用激励法促进患儿在肌内注射中的配合

       作 者邵玉静 汪秀华

       刊 名护理管理杂志.2004,4(6).-41-42

       48/51

       题 名激励法在运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 者刘忆冰

       刊 名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1).-102-103

       49/51

       题 名虚拟激励法与圆拱屋盖结构的风致响应分析

       作 者黄明开 倪振华

       刊 名广东土木与建筑.2003(12).-6-8

       50/51

       题 名TMD多点控制体系随机地震响应分析的虚拟激励法

       作 者朱以文 吴春秋

       刊 名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23(6).-174-178

       51/51

       题 名岗位考核比例激励法:—人事用工制度改革新方法

       作 者朱圣开

       刊 名邮电企业管理.2001(18).-30-31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跆拳道品势近年发展

        跆拳道运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竞技比赛领域发展到现在成为了多元化的项目。跆拳道品势改变了早期跆拳道单纯搏击形象,展示了跆拳道作为一项集精神、心里、身体及自我保护于一体的具有审美性的精彩运动,体现了静态与动态的和谐,内力与外部表现的结合。以下是“跆拳道品势近年发展”,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本文分别从品势的定义、分类、哲学思想和重要性对跆拳道品势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归纳了跆拳道品势训练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总结了跆拳道品势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1 引言

        跆拳道起源于朝鲜半岛的一项武道运动,主要利用手脚等部位进行搏击对抗。武道跆拳道的部分内容,现在已经成功改造为一项现代体育运动[1]。跆拳道训练内容包括品势、竞技、功力击破、跆拳道舞蹈以及特技。

        跆拳道品势是将各种攻防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合在一起的固定套路;它既包含了最基本的技术动作,更蕴涵着变化无穷的技击技巧。跆拳道练习者以技击为主要内容,通过攻守进退的动作编排习练品势,以达到强身健体、锻炼意志。

2 跆拳道品势的基本理论

2.1 跆拳道品势的定义

        品势是根据基本动作把防御和攻击作成套路来训练的练习体系。品势是假设真实格斗,当对方攻击时反击的技法。即先定好对方的攻击,利用适当的技术练习的一种训练体系[2]。品势按修炼者的实力与级别来分配,一种品势可由20~30个技术动作组成。品势的名称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品指的是“模样”,势指的是“气势”。从上述名称不难看出品势不只是外型技术动作,更要表示其动作的内在气势[3]。

2.2 跆拳道品势的分类

        跆拳道按其内容分为规定品势和自创品势。规定品势是由国技院指定的,在跆拳道修炼过程中必须练习的品势,共分为黑带以下修炼品势(太极一章~太极八章)(八卦一章~八卦八章)和黑带修炼品势(高丽、金刚、太白、平原、十进、地跆、天拳、一如)。规定品势是品级审查时指定为考试内容的指定品势。自创品势是把跆拳道技术按照自己的想法改编的品势。

2.3 跆拳道品势的哲学思想

        跆拳道品势蕴藏了四项基本哲学思想[4][5]。

        ⑴防御思想。防御是通过使用有效的方法对付敌人攻击的一项对策。防御是由敌人逼迫产生的,但是作为大规模的行动,防御也可以由自己主动产生。品势通常是始于格挡止于进攻。

        ⑵东方思想。跆拳道品势包含了东方思想,太极、八卦和高丽等思想在品势中都有具体的动作的体现。

        ⑶反复修炼。品势是一个被精心设计的,独自根据一系列的基本动作来练习的训练系统。训练者通过无数次的重复练习,身体可以成为自动反应系统。完全掌握一种品势,需要无数次反复的修行,才能看破每一个动作的技术性意义及哲理,达到自我化的境界。

        ⑷动态冥想。品势训练是一个动态冥想的过程,目的在于通过统一呼吸和动作来达到身心合一的状态。由于动态冥想加快了内气并且舒缓了精神状态,可以帮助训练者获得优雅的行为和心理。

2.4 跆拳道品势训练的重要性

        跆拳道品势训练没有对手,因此毫无危险性,是一项非常安全的体育活动。近年来,品势训练看作是一项有利于健康的锻炼。品势训练被认为帮助训练者自由活动身体和四肢而具有生理作用。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持续关注通过品势训练来保持心理和生理的健康。

        品势训练是一条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面对面的格斗技术的途径。品势训练意在通过不断的重复进攻和防守技术,帮助训练者把已经学习到技术直接地运用到实际情况中,从而在紧急情况下保护自己不受侵害。

2.5 跆拳道品势训练的原则

2.5.1 跆拳道品势训练五大阶段

        根据韩国国技院对于品势训练阶段的定义,品势练习有五个阶段[6]。

        (一)型。品势练习的第一个阶段是学习动作形态,喊声、视线、构成、角度为重点事项,目标是动作的准确性。

        (二)义。了解形态以后需要对于动作的含义、和动作连接的含义以及整个品势的含义认识清楚。

        (三)实用。能够将品势动应用于实战。

        (四)自我流。用于实战的技术及效果要以自己的体型、速度、力量、爆发力等来评价和变换,找出最突出最有效的技术使其成为自己身体一部分。

        (五)完成。从自我流阶段发展而来,了解跆拳道的真正精神。完全消化跆拳道技术来综合完成跆拳道最高境界。

2.5.2 跆拳道品势训练暴露的问题

        在跆拳道品势训练和比赛中,一些练习者暴露出了相当的问题,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原理。练习者缺乏对于品势中每一个技术动作及相关特性的理解,对于品势的技术内容和特性的理解层次非常低。

        第二、视线。在品势训练中,如果视线,手和脚在同一时刻不同步的话,或者在做下一个动作之前提前转头,这时由于已经向对手表明了自身的技术,对手会更快准备反击。此外,练习者在集中注意力时会闭眼,这样会由于看不见物体而摔倒。

        第三、姿势。一些练习者由于重心移动,不能保持平衡,造成了准确性、速度等问题。另外,练习者的基本姿势过于大,这样转动缓慢并且浪费不必要的能量。最后,练习者在品势训练中弯腰并且当重心移动时又反弹直腰,这样很有可能失去重心和准确性。

        第四、手的技术。首先,一些练习者手在击打最终点太放松。其次,练习者忽视了格挡手的动作,而重视随后的攻击技术。然后,练习者又过于放大品势动作的拳头与道服摩擦所发出的声音。最后,品势练习者的肩膀上下移动会造成身体重心的不稳定,因此导致准确性、速度、敏捷性以及力量等问题。

        第五、脚的技术。一些练习者在他们踢腿的最后时刻,在空中保持腿的时间过于长,这样在实际格斗中会被对手抓到。而且,落地时发出很大的声音,这样不易快而顺利的连接下一个动作。此外,一些练习者把腿踢得太高,攻击目标超出了自身的范围,很难掌握准确性和平衡。

        第六、力量。练习者在动作的准备阶段过于用力,这样破坏了动作的准确性、速度等。此外,有的跆拳道品势练习者先转身体再做下一个动作,当他们弯曲身体再还原身体时,并没有使用身体的弹力而是用胳膊来完成的。

        第七、呼吸。很多练习者在动作之间的衔接上对呼吸的控制的能力很弱。他们打品势就像是机器人一样,虽然看起来很有力量也很强壮,但是这样错误的呼吸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2.5.3 有效的跆拳道品势训练方法

        跆拳道品势训练是一个科学的系统体系,通过有效的方法,分阶段训练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第一阶段(准确性训练)。主抓基础动作训练,以熟练、规范基本动作和腿法作为重点。充分理解跆拳道品势规则和技术动作的要求。

        第二阶段(熟练性训练)。熟练性训练的重要核心是训练时动作幅度大一点,所有动作保持均衡,即重心移动稳定,最后速度和力量达到统一的境界。此阶段训练花费时间比较长,但是在品势训练过程是最重要的阶段。

        第三阶段(表演性训练)。品势训练的最终阶段是演练完整的品势动作。通过反复的练习,动作达到刚柔、缓急,节奏挥洒自如。此外,“气与力”的配合,以及正确而自然的表现能力也是练习者所要追求的。

        在各阶段的练习中,品势训练的重点是基础体力训练、基本动作和腿法,最终达到理解品势整体的流程来进行训练。练习者需要关注包括动作和姿势的正确性、准确性、平衡(重心移动)、速度的缓急、动作力度(强弱)、熟练性、视线---呼吸、气的表现、表现力等内容。在品势世锦赛的带动下,品势动作在不断的改进完善。主要体现在动作的同步性上和动作的幅度(动作规格)上,此外对于动作的熟练度和流畅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7]。

3 跆拳道品势的发展

3. 1 跆拳道竞技品势发展

        跆拳道2000年正式成为悉尼奥运会的比赛项目,随后跆拳道发展成为了一项世界综合武术运动。但是跆拳道品势项目直到近年才引起人们的注意。早在1992年韩国跆拳道协会通过举办Hanmadang大会,引入了跆拳道品势比赛,此后类似的品势比赛一个接一个开始举办,而且形式从规定品势、自创品势到有氧品势、健身品势。欧洲跆拳道协会于1985年土耳其举办的欧洲跆拳道锦标赛第一次采用跆拳道品势作为表演项目。此后品势比赛作为该项比赛的正式项目一直举办到现在。美国跆拳道协会在20世纪90年代将跆拳道品势设立为美国国际比赛的正式项目。2006年世界跆拳道联盟将跆拳道品势作为世界比赛的正式比赛项目,第一届跆拳道品势世界锦标赛在首尔奥林匹克公园成功举行。2009年跆拳道品势正式成为世界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的正式比赛项目。跆拳道品势现正逐步发展中,展现了跆拳道平和、健康的形象。跆拳道品势是动与静的`结合,表现了内在能量与精神统一。

        我国从2006年开始举办全国大众跆拳道比赛,每年两次比赛,锦标赛和冠军赛各一次。每个项目的前几名都有机会入选国家品势队,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品势锦标赛。目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都有相应的品势比赛。而且,越来越多的练习者意识到品势的重要性,积极投入练习品势。经过五届跆拳道世锦赛,中国队每次都有收获,这对成长中的中国跆拳道来说是好事,是经过长期积淀的升华。近几年,国内大众跆拳道规范化发展程度加快,加上赛前的强化集训,参赛选手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具备了冲金的条件。跆拳道品势不光是技术和运气的较量,更是综合素养的较量。

3. 2 跆拳道自创品势发展

        自创品势对于跆拳道品势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创品势是把跆拳道技术按照自己的想法改编的品势。自创品势可以划分为基本自创品势、跆拳操、跆拳道舞蹈(体操品势、有氧品势、搏击品势、韵律品势)、等几类。

        跆拳道自创品势相较规定品势来说,避免了因规定品势训练带来的伤害,又对人体有益,所以日益成为很多跆拳道品势练习者钟爱的项目。有氧自创品势对加强人体的心肺功能锻炼有一定作用。通过补充大量的氧气可以提高心脏血管的机能。跆拳舞(跆拳操)也是自创品势的一种,是借助典雅古朴的品势形态编排成体操或舞蹈形式,通过自由的动作和轻快的节奏激起练习者的兴致。目前多数的跆拳舞更具流行气息,与时下最劲爆的街舞融合

        近年来,国内外举办的跆拳道大赛中自创品势有着非常高的人气。中国跆拳道协会也推出了一套全国大众跆拳道比赛规定动作标准操,为广大跆拳道练习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训练内容。

4 结论

        跆拳道从之前的单纯的竞技比赛转变成为一项多元发展的运动,而跆拳道的品势作为重要的分支,是一项没有年龄限制的全民健身项目,更是得到了广大练习者的推崇。在国际上,特别是美国、韩国、德国、伊朗等地,跆拳道品势已开展了30多年。但在国内展开不过5年时间,对一个跆拳道品势习练者来说仅是入门阶段[8]。大多数的跆拳道教练也处于一边学习提高,一边教学的阶段,练习者大多数只有一、两年的历史,以在校的中小学生为主。雅典奥运会之后,中国跆拳道协会将注意力由竞技跆拳道转向大众跆拳道的发展,陆续启动了大众跆拳道教练员、裁判员、考官、培训官等培训工作,引导我国跆拳道品势运动朝着国际标准发展。

[ 参考文献]

        [1]中国跆拳道协会.中国大众跆拳道教程:基本技术与品势篇[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3

        [2]王智慧. 现代跆拳道运动教学与训练[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169

        [3]黄鹤. 跆拳道品势教程[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1-10

        [4]李磊,祝伟明,古信. 儒佛思想对跆拳道精神影响之研究[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4(5):133-134.

        [5]鄢行辉. 跆拳道哲学思考[J]. 体育文化导刊.2009, (12): 52-53.

        [6]Lee Kyu-Hyung . What is Taekwondo Poomsae [M]. OSUNG Publishing Company , 2010. 310-313

        [7]中国跆拳道协会.跆拳道苍明研究院编译. 国技院跆拳道教程[M].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230-235

        [8]孙茂君,刘卫军. 我国跆拳道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17(1):91-93

;

和**有关的专业有哪些呢?

       生存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探析*

       [摘 要] 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须顺应

       时代要求,积极转变就业指导观念,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本文剖析了生存理念的内涵,分析了生存问

       题在就业领域的显现,并就如何应用生存理念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生存;生存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

       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凸显,且“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现象并存。客

       观地看,导致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当前

       “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大学生是高校就业工

       作的主体,其择业观是影响高校就业的重要因素,

       不正确的择业观会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面对新

       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高校就业指导须顺应时代

       要求,不断转变观念,以“生存”理念为指导,围绕

       生存意识的培养、生存能力的提高,优良个性品质

       的塑造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找

       到一份工作以维持生存的紧迫感及危机感,正确

       定位,降低期望,才能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一、生存的内涵及生存教育

       “生存”在拉丁语中是existere,其根源意义

       是“站出来”。在德语中是existenz,最初的理解

       中曾被把握为“实存”。《现代汉语词典》里,“生

       存”的定义是:“保存生命(跟‘死亡’相对)”。《现

       代西方哲学辞典》里是这样界定“生存”的:“生存

       是雅斯贝斯哲学的重要概念,它特指真正的人的

       存在。”在生存哲学的视域中,“生存”不是一个外

       在的描述性概念,而是一个力求把握人的生存真

       谛的反省或反思性概念:它不是简单地指人的“生

       命的存活”,而是指人作为生存者是“生成着的存

       在”。马克思认为人通过自己的生存实践活动,不

       但创造了属于人的自然界,而且创造了人本身,

       “实践是人的生存的本质,是人的生存的根本维

       度。”[1]可以说,生存,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古老而

       又崭新的课题。综合各方的观点,笔者认为就大

       学生而言,生存是指个体身心健康,在生活和交往

       中能够做到独立、自主、自理,面对各种危机和灾

       难,能够从容应对。对于个体而言,一生的生涯可

       以归结为生命、生存和生活,其中生命为生存创造

       条件,有了生命的存在,生存才成为可能,生存是

       人最基本的需要,是生活的基础,是一种本能地适

       应环境的生命活动,是生命的保存和延续,而生活

       是在有了生命、生存的条件下,创造生存意义的生

       命活动。

       教育自产生以来便与“生存”紧密相连。[2]一

       方面,教育起源于人们生存的需要,它在本质上就

       是人们获得生存的必要手段,生存教育理念反映

       这种本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另一方

       面,“生存”对于任何人都是最基本的需要,有一定

       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是每一个进入社会的个体

       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生存提

       出了更高要求,个体必须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来

       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中西方的教育工作者都

       对“生存教育”进行了研究,从背景上看,“生存教

       育”的提出,一是社会发展对人类的生存能力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适应这一要求,必须实施生存教

       育;二是当前受教育者生存能力低下和生存教育

       的匮乏要求必须实施生存教育。从目的上看,“生

       存教育”主要在于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存

       意识,让受教育者学习各种有关生存的知识和技

       能,提高受教育者的生存能力。站在高等教育的

       角度,生存教育的实质就在于通过学校教育活动

       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帮助学生学习人类科学文

       化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

       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

       能力,使受教育者能适应世界和时代的发展与变

       化,特别是在险峻的环境下也能生存、在激烈的竞

       争中也能发展。生存教育凸现着教育的内涵拓

       殖,使教育走向生存的平台,并与人生的链条形成

       完美的对接;生存教育的落脚点在于提高人的自

       身素质,完善人生的意义,其教育理念实质上就是

       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它同时呈现一种人本主义

       关怀,高扬生活自主性的教育情感关怀。

       二、生存问题在大学生就业领域的当代凸显

       据教育部统计,2001—2007年全国大学毕业

       生初次就业率约为70%,各年分别有近30万、40

       万、60万、80万、100万、120万、150万毕业生在

       离校时未落实就业单位。在今后一段时期,如果

       不能很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那它势必

       成为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屏

       障”,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纵观我

       国当前教育,对“生存”教育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在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引

       入“生存”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计划经济体

       制下,人与职业的配置是由政府计划调控的,个人

       对职业选择的自由度是十分有限的,行业与行业

       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基本上不存在生存竞争氛

       围,[3]因此,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学中一

       般不提生存教育问题,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无论是

       基础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十分强调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能力技能的培养,注重智力因素教育而轻

       视非智力因素教育,其结果导致部分学生生存意

       识淡漠、生存能力不强。虽然随着经济体制的转

       型及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这方面状况得到了一

       定的改善,但大学生由于生存意识淡漠引起的就

       业竞争力弱、生存能力不强问题已在就业领域

       显现。

       事实上,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各地各行业的

       人才缺口还很大。广大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西部

       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量非常大,可供大学生施展

       个人才能的空间也很广阔。[4]为什么有相当一部

       分大学生觉得就业难,甚至找不到工作呢?追根

       溯源,就业观念是关键,大学生先谋生存、后图发

       展的新型就业观念尚未形成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

       素之一;也就是说,大学生就业并不难,难的是找

       不到符合大学生期望值的“好工作”,大学生不切

       实际的就业观念成为就业的障碍。分析当前大学

       生就业的特点,主要表现六个方面:从就业方式上

       看,从师型过多,自主型过少;学生对学校、教师依

       赖性强,自我发挥不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

       强,在就业单位选择时亦是如此。在就业思维上,

       求同性过多,求异性过少。基于人性中的求同性,

       很多学生愿意跟其他同学选择一样的或者类似的

       工作单位和工作岗位,盲目地认为别人的选择都

       是好的,不愿从自我与他人的不同点去研究一些

       企业是否有发展性。在应聘状态上,盲从型过多,

       问题型过少。学生在应聘时往往过多关注如保

       险、休假、住房、薪水高低等等外职业生涯内容,而

       忽略如岗位特色、专长需求、发展前景等对日后能

       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的内职业生涯的问

       题。在岗位层次上,继承型过多,创新型过少;部

       分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求稳、保守思想突

       出,尤其是来自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对到珠三角

       等需求量较大的地区就业的兴致不高。在就业情

       感上,功利性过多,兴趣型过少;许多学生违背“兴

       趣是事业成功的内在原动力”,[5]仅仅用薪金高低

       来衡量一个岗位的好坏,薪酬优先导致部分学生

       根本无法获得赖以生存的岗位,即使获得了生存

       岗位,也没有了发展的动力。在就业心态上,压力

       感过多,紧迫感过少。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

       学生往往出现心烦、焦躁、茫然、茶饭不思等等压

       力过大的行为表现,但是在就业行动上却又挑来

       挑去,一派“有女不愁嫁”的松弛状态。

       总而言之,大学生不会出于生存的考虑,从内

       心深处发出一种找到一个工作以维持生存的紧迫

       感,无根据地给自己定位,不肯改变自己的就业取

       向,不肯降低自己的身价,这是大学生就业的最大

       障碍。

       三、用生存理念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

       在1972年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

       和明天》所讲:“今后是充满竞争的时代,适者生

       存、优胜劣汰的竞争在推动社会前进的同时,也给

       人们造成极大的生存压力和困惑,为了教育客体

       的将来,我们要把‘生存教育’作为当今教育的主

       题。”[2]具体到大学生就业领域,要解决就业难问

       题,首先要让大学生有生存危机,在此基础上树立

       “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也就是说,大学生要

       转变一些陈旧就业观念,消除对别人的依赖,培养

       独立生存的自立精神,先解决生存问题,在保证生

       存的基础上再考虑这一岗位是否适合自己,是否

       符合自己的兴趣,自己能否得到提高,将来发展潜

       力如何等问题。

       为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以“生存”理念为

       指导,围绕生存意识的培养、生存能力的提高、优

       良个性品质的塑造开展择业观引导工作。[6]一是

       要以生存理念为指导进行就业指导观念更新;当

       代大学生由于阅历浅薄,对生命意义的认知往往

       难以深刻,要开展以生命磨炼、健全人格、和谐相

       处等为主题的就业指导活动,在课程讲授的观念

       上,由偏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向重视学生情感和

       理性协调发展转变,由重视培养学生单纯竞争向

       重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转变,并探索与之相

       匹配的教学新方法。要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

       过程,感受思考与决策,培养创新之心;引导大学

       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大学生懂得正确

       地对待自然,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他人,正确

       对待自己;让大学生了解到自己身处何境,懂得去

       理解生存危机,正确认识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珍

       惜生存机会,重视就业。二是开展以培养和锻炼

       生存技能为主的教育。实践教育是生存教育的具

       体展现,是生存教育的最终落脚点,要通过开展专

       门的技能训练启发大学生的认知,引导大学生学

       会做人,既要教育大学生学会生存、又要帮助他们

       在与人相处中学会发展。可采用体验式教育的形

       式进行,将实践训练纳入第二课堂教育教学计划,

       确保每个大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生存技能。

       三是开展以应对高科技和信息社会为主的适应性

       教育。对于学生来讲,首先应该进行大学学习、生

       活的适应性教育和训练,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面向

       未来,走向社会之后,适应高科技迅猛发展、信息

       社会变化无穷的适应性教育。当今时代,移动通

       讯、互联网等信息互动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大学

       生获得了“海量”信息。但是由于信息快变性、网

       络虚拟性等特点,大学生“信息焦虑症”、应聘受骗

       等现象偶有发生。高校就业指导要重点开展信息

       时代的生存发展观念更新、获取科技与信息的能

       力提高、信息行为端正等方面的指导,并通过系统

       的学习和实践,让学生具备高效筛选和获取所需

       信息的能力,科学客观评价信息的能力,培养大学

       生在信息社会中的生存能力。

       总之,以“生存”为理念的教育是把静态的教

       育思维纳入到生存实践的一种操练、一种延伸、一

       种自然的过渡,在高等教育活动中引入“生存”理

       念,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

       体现,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在当今这个

       竞争激烈的生活场景中,“生存”理念成为了教育

       事业轨道转换的基点,也理应成为贯穿大学生就

       业指导工作始终的主线。

       [ 参 考 文 献 ]

       [1] 黄全愈著.生存教育在美国[M].南宁:接力出版

       社,2002.

       [2] 王德军.生存价值观探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8.

       [3] 罗传银.就业效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

       社,2008.

       [4] 张治库.生存教育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问题[J].

       海南大学学报,1994,(3).

       [5] 杨永红.浅谈高校德育对大学生生存教育的引导

       [J].广西大学学报,2007,(12).

       [6] 倪维广,李维希.高校生存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

       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

体育学校有哪些

       我国**业发展迅速,拍摄了很多优秀的**,但是**业还是很缺优秀人才的,所以让很多年轻人向往,想要参与其中成为一名优秀的**工作者,我国教育业为了培养优秀**方向的人才更是开设了很多相关的专业,下面我根据方向的不同整理出了一些相关的专业明细:

**相关的专业方向很多,管理类专业的是不需要艺考的,但是其他的都要进行艺考才可以,所以如果想要报考**相关专业,那么就要最晚高三就进行系统的学习。

**相关的专业对文理科是没有什么要求的。但是我作为过来人建议最好选择文科,因为在高三你会有一半多的时间在准备艺考和艺考的路上,几乎没有精力学习文化课,如果文化课分不达标,艺术分再高也是没用的。所以选择文科补课快,复习也简单,多数为背诵。

       如果选择理科,你的数学,化学,物理落下的科目真的很难补。我当时就因为选择了理科,真的焦头烂额,完全跟不上,我还是白天准备艺考晚上去学校补课的情况下,才很险的擦边过的高考分数线。而和我一起艺考的都选择的文科,都很轻松的过了分数线。

下面我从**相关专业里选择几个比较热门的专业介绍一下:

管理类:

1、影视制片管理

       影视制片管理专业需要具备现代管理、经济和影视艺术的理论基础以及运作影视项目的专业能力。

       就业方向:有影视节目策划、制作、运营管理、发行营销,节目制作、艺术设计等。

       开设学校:中央戏剧学院、辽宁大学、吉林艺术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四川音乐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

文学类

2、戏剧影视文学

       戏剧影视文学以**、舞台剧、电视剧的文学剧本创作为核心,主要研究艺术学、中文学、**学、编剧基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电视剧、戏剧、舞台剧等剧本的创作、编写,以及戏剧、影视的评论评价等。

       就业方向:影视制作类单位:剧本创作、节目策划、影视评价; 广告类企业:广告文案创作。

       开设学校: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北京**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

导演类

3、**导演

       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具备戏剧、戏曲导演、**、电视剧导演和表演、戏剧理论研究等方面的知识的导演人才。

       就业方向:剧院(团)、**制片厂、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等部门从事戏剧、戏曲艺术、**、电视剧制作等方面导演工作和理论研究工作。

       开设学校: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四川师范大学、云南艺术学院、贵州大学、暨南大学等。

**后期方向:

4、**制作

       **制作专业系教育部特批目录外专业,适应影视工业规范和顺应多屏时代**内容市场发展趋势。该专业将导演、制片、摄影、剪辑、美术、录音等专业整合,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利用各种知识、技能和工具进行视听艺术表达和“讲故事”(Storytelling)的能力。

       就业方向:导演、编剧、摄影摄像、制片人、美术指导、录音师、剪辑师。

       开设学校: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北京**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

5、广播电视编导

       广播电视编导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艺术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纪录片导演、频道与栏目策划、节目采访制作,以及在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机构从事播音主持及其他语言传播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就业方向: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电视新闻节目、纪录片、电视专题节目、电视文艺节目编导、编辑、采访和制作、电视频道和栏目策划以及节目主持方面的工作。

       开设学校:北京**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武汉传媒学院等。

摄影类

6、摄影专业

       摄影专业主要研究艺术学、美学、构图、摄影、处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影楼、报社、电视台、广告公司等进行照片的拍摄、修图、冲洗等。例如:影楼里艺术照、婚纱照的拍摄、修图和冲洗,服装广告宣传照的拍摄与后期处理等。

       就业方向:摄影、广告类企业:照片拍摄、后期修图、照片冲洗; 报社、电视台:摄影记者、编辑; 影视制作类企业:影视摄影、宣传照拍摄。

       开设学校:中国传媒大学、吉林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学院、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

美术类

7、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主要研究戏剧、影视、舞台美术、视觉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剧院、**厂、电视台等进行戏剧、戏曲、影视和其他舞台演出的美术设计,包括舞台设计、场景设计、人物形象设计、布景绘制、灯光设计、服装与化妆设计、道具设计等。

       就业方向:剧院(团)、**厂:美术设计、舞台设计、场景设计、人物形象设计、布景绘制、灯光设计。

       开设学校: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

表演类

8、表演专业

       表演专业主要研究戏剧、戏曲、影视、舞蹈、音乐等方面表演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涉及表演、台词、形体、配音等,进行**、电视剧、戏剧、舞台剧、话剧等表演中不同人物形象的创作、演绎等。例如:电视剧、**中男女主角的演绎等。

       就业方向:影视制作类企业:影视表演; 文艺团体:舞台剧表演、话剧表演。

       开设学校:北京服装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吉林体育学院、吉林艺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学院、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

贵州大学体育教学部的人员编制

       院校专业:

       山东体育学院创建于 1958年,是国内高水平省属普通高等体育院校。学校建有济南(校本部)和日照两个校区,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各类训练场馆约17万平方米。山东体育学院青岛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运动休闲产业学院)一期工程已于2021年5月在莱西市七星河畔开工建设,项目占地580余亩,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总投资16亿元,为政府交钥匙工程,2023年交付使用。,学校现有教学机构 12个,包括国家足球学院、国家篮球学院、中国举重学院3所“国字号”学院和1所附属中学(挂山东省体育实验中学牌子,设初中部和高中部,办学规模3000人,面向全省招生)。其中,国家足球学院、国家篮球学院是全国唯一省部共建的以足球、篮球为特色的应用型国家级专项运动学院。,学校以体育学学科为主,是山东省 2017—2023年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全国首批体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和体育学硕士一级学科授予权单位。体育学一级学科下设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康复学等5个二级学科,以及3个体育专业硕士学位培养领域(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英国拉夫堡大学等多所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现有在校生 1万余人,其中本科生8300余人、研究生600余人、中专生1300余人。现有本科招生专业15个,其中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休闲体育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特殊教育、运动康复、应用心理学等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特殊教育、运动训练等3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培育立项建设专业群。学校在全国首创马术运动与管理、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先河。,现有教职工 726人,其中正高级58人、副高级235人,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227人。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51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其他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团队7个。,学校现有运动健康与健身科技重点实验室、体育健身器材装备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运动戒毒实验室、运动与健身科学实验教学中心、运动与健身科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运动监控大数据中心、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数字体育实验教学中心等 29个重点实验室和教学示范中心,各类仪器设备总值约2亿元。图书馆藏书261万册,是省内最大的体育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十三五”以来,学校累计获批国家级项目17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同时,获批省部级项目等200多项,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50余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00余项。获得教学科研奖励30余项,包括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6项、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由我校发起并承办、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的“全国体育科技创新大赛”永久落户我校。,学校不断深化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创建了28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文创基地,包括国家体育总局科学健身示范区、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一带一路”国家体育文化研究中心、全国幼儿体育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省科学健身指导中心、山东省校园足球发展研究中心暨校园足球训练总营、山东省体育产业研究院、山东体育政策研究中心、山东省体育健康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山东省互联网+体育科技协同创新孵化基地、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中心、齐鲁体育文化遗产博物馆(齐鲁体育文化研究中心)、齐鲁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发展中心、山东省体育艺术发展研究中心等。受省教育厅委托,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和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秘书处、山东省省级体育专项特色学校管理办公室设在我校。学校主办《山东体育学院学报》《山东体育科技》2个学术期刊,打造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品牌赛事——SCBA全国篮球联赛。,学校主动探索专业体育院校服务国家奥运战略新路径,创新推进 “训科医教培”五位一体训练基地建设,与国家体育总局有关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单项体育协会及地方体育主管部门共建了国家举重队备战奥运会训练基地、国家田径队备战奥运会训练基地暨中国田径协会青训基地、中国橄榄球协会奥运备战基地、山东省体育局日照训练基地。首创了运动监控大数据中心,研发了备战奥运科技保障车,组建了多支科技服务团队,积极助力奥运备战。,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与 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所国(境)外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培养项目,与英国拉夫堡大学、西苏格兰大学等多所世界知名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引进西班牙武康大学“教练员学”、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运动生理学”等国外优质课程,聘请米卢教练团队、乌克兰教练团队等多名外籍专家(教练)到校授课(执教)。学校与法国国家马术学院等共建爱马人国际马术学院,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邦尼集团共建国际电子竞技学院,与斯洛文尼亚马里博尔市政府达成建设山东体育学院欧洲实训基地协议,与世界健身联合会(国际)共建世界健身联合会中国培训学院,与AFA亚洲健身学院共同打造高校职业健身人才培养基地。,建校 63年来,累计培养了5万多名优秀人才。学子张常鸿、孙一文、张梦雪、李晓霞、张成龙、周璐璐、奚爱华、邢傲伟、林伟宁、邢慧娜、唐功红等人在近六届奥运会上共获15枚金牌、29枚奖牌。在2021年举办的第32届东京奥运会上,27名学子和校友参加了10个大项21个小项的比赛,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2金3铜,打破1项世界纪录;在第十四届全运会上,学子和校友获得38金30银25铜,成为山东代表团金牌和奖牌总数“四连冠”的主力军;在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上,学校荣获“校长杯”,成绩列山东省高校第一位、全国体育院校第二位、全国高校第十位。学校5次获得省委省政府通令嘉奖、集体一等功等表彰。2020年12月,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2021年4月,学校被山东省总工会授予“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状”,是山东省唯一被授予该奖项的省属高校。学校积极探索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关经验登上《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近年来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远超山东省高校平均就业率水平。,学校秉承 “坚卓竞远、严勤创实”的校训校风和“对接需求、协同创新、集聚特色”发展理念,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健康中国、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建设,努力建设国际知名、国内著名、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体育院校。

其他信息:

       北京体育大学 上海体育学院 沈阳体育学院 武汉体育学院 广州体育学院 天津体育学院 首都体育学院 吉林体育学院 哈尔滨体育学院 成都体育学院 河北体育学院 西安体育学院 南京体育学院 山东体育学院

       部行政办公室主任:左 晖

       教学教研室主任:陈晓梅、陈志敏、任廷锋、余章彪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控中心

       主 任:刘 炜(兼)

       副主任:谭永昌、龙庆菊

       场地器材管理中心

       主 任:王克新

       副主任:吴 卫、张 松

       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中心

       主 任:余 兵(兼)

       副主任:韩 伟、冉孟刚

       教学科研科

       负责人:邱 勇(兼)、吴绍奎、陈 梅

       体管中心

       主 任:汪克新

       体育教育专业综合办公室

       负责人:于贵和(兼)、罗丽萍

       师资队伍 师资概况 体育教学部现有在职教师59名,教学辅助人员5名,其中具备高级职称的教师占42.37%;国家级裁判员五名。这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我校体育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我教学部一方面加大力度加强在职教师培训,以提高在职教师教学研究与学术水平;同时,充分利用贵州大学为教育部直属“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的平台,进一步引进国内外高职称、高学历人员,以形成一支高水平创新型的专业教师梯队。

       教授讲师名单 体育教学部教授名单 姓名 性别 毕业院校 从事专业 唐吉柿 男 北京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刘 炜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陈腊安 男 北京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陈晓梅 女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陈志敏 男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宋冬梅 女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王朝琼 女 上海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吴 炼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龙庆菊 女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龙以慧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罗云义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齐 心 女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冉孟刚 男 上海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任三三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任廷锋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江 涛 女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李小兵 男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梁 桦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龙光明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程明霞 女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冯 毅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杨保亚 女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杨 浩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张 李 女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邱 勇 男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于贵和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余 兵 男 上海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汪克新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裴 岚 女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胡晓梅 女 西安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讲师名单 姓名 性别 毕业院校 从事专业 陈 尉 男  体育教育训练学 查明艺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陈 宏 女 上海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谭永昌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唐兴国 男 北京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王贵军 男 北京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马武云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史小红 女 北京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黄尚军 男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鞠 军 男 北京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李 涛 女 上海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丁景勋 男 北京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高 军 男 北京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杨昌能 男 上海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杨秀芳 女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张筑全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朱应飞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朱兆庭 男 上海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邹力佳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左 晖 男 贵阳师专 体育教育训练学 吴 昊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褚三章 男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吴 卫 男 成都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喻 强 男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张 多 男 西南师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张文波 男 西安体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富 燕 女 贵州师大 体育教育训练学 教授、副教授简介

       唐吉柿,男,1955年生,中国党员,贵州遵义市人。参加全国健美操教练培训,主编《体育与健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参编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体育与健康》。发表论文7篇:

       1、试论体育的审美本质与特征[J].贵州大学学报(增刊),1996年.

       2、市场经济下的体育美学思考[J].人大复印资料,1997(8).

       3、心理测试仪对学生焦虑心理测试探讨[J].第一届全国学校体育科报会论文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

       4、试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审美功能与作用[J].四川体育科学,2004(1).

       5、试论体育情报的保密特点及防范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增刊),2003.

       6、体育美学:一种生命现象的文化这些思考[J].贵州大学学报,2004(5).

       7、自助式体操水平支撑成倒立练习器[J].国家实用型专刊,2000(4).

       王凇瑞,男,辽宁本溪人,中共党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吉林省教育学会理事,北京鹰之歌文化传播公司学术委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刘炜, 男,贵州贵阳人,中共党员。贵州大学体育教学部部长,中国大学生足球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体育科学协会委员,贵州省学生体育协会常务理事、常务副秘书长,贵州省体育场馆协会副主席。今年来主编教材五部,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于贵和,男,土家族,河北顺平人,中共党员。贵州大学体育教学部副部长,贵州省体育科学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中小学体育优质课评选专家组成员。主编教材一部,副主编教材一部,参编教材三部,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邱勇,男,汉族,湖北武汉人,中共党员。贵州大学体育教学部副部长。主持参与科研课题六项。近几年主编教材一部,副主编教材两部,参编教材两部,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余兵,男,壮族,1969年生,广西横县人。2002年参加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高校体育部主任培训班;2003年参加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党外县处级干部培训班”。发表论文4篇:

       1、铅球教学体会[J].成都体育学院报,2002(增).

       2、浅谈贵州大学运动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03(3).

       3、贵州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若干问题的探讨[J].遵义师范学院报,2003(9).

       4、高校100米运动员业余训练的探讨[J].毕节师专报,2003(9).

       陈晓梅,女,四川大竹人,中共党员。中国体育科学协会会员。参加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高校体育教师科研骨干”培训。荣获2005年贵州省青少年拳击锦标赛优秀裁判员称号;获中国高校第八届体育学术论文报告会二等奖;西南区第九届体育科学论文评审优秀奖。发表论文5篇:

       1、体育教学论与哲学和教育学[J].福建高校体育,1992(1).

       2、发展髋踝关节力量与提高短跑速度[J].贵州农学院丛刊,1994第3、4集.

       3、浅谈体育教学中的语言[J].中国农业教育信息,1998教改专辑.

       4、浅谈体育教学中的道德品质教育[J].贵州大学学报,1999年增刊.

       5、关于健康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贵州体育科技,2000年(3).

       宋冬梅,女,1963年生,贵州省贵阳市人。 1991年6月至1992年8月,参加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学习;1997年8月参加中国健美操协会“全国健美操教练员、裁判员培训”;2007年10月参加“贵州省啦啦操教练员、裁判员培训”。发表论文4篇:

       1、 关于体育消费文化的思考[J].体育科学理论与实践,1999(3).

       2、 试论体育对培养未来合格人才的重要性[J].贵州大学学报,2002(3).

       3、 浅谈健身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可持续性发展[J].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

       4、 体育审美教育实施的必要性和途径[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2).

       罗云义,女,彝族,1958年生,云南永仁县人,中共党员。发表论文3篇:

       1、谈精讲多练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

       2、竞技体操之美学蕴涵论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4).

       3、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探索[J].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4).

       梁桦,男,1967年生,重庆合川人。2002年至2004年在成都体育学院进修研究生课程;2001年参加中国足球协会裁判初级培训。1993年西南区高等农业院校第二届大学生足球赛优秀裁判员;1994年中国高等农业院校西南区第四届体育科学论文会一等奖;1994年中国高等农业院校第六届体育科技论文报告会三等奖;2004年中国高等农业院校西南区第七届体育科学论文会三等奖;2003年飞利浦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西区决赛“体育道德风尚奖”。发表论文6篇:

       1、浅谈头部在体操动作中的作用[J].贵州体育科技,1995(1).

       2、艺术体操规则的演变与价值取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3).

       3、艺术体操的竞技化与艺术价值[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3).

       4、奥运,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机遇[J]. 贵州体育科技,2002(4).

       5、影响高校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应用的因素及其对策[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3(3).

       6、艺术体操技术动作的竞技特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

       龙庆菊,女,苗族,1972年生,贵州省锦屏人。曾获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西南区体育科学论文评审会三等奖,发表论文5篇:

       1、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J].贵州体育科技,2003(1).

       2、太极拳运动对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论从,2004(2).

       3、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铜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3).

       4、软式排球在贵州省高校开展的可行性探索[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3).

       5、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以贵州大学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1).

       张李,女,1961年生,贵州省赤水人,国家级裁判员。参加北京奥组委、体育总局田管中心“2008奥运会裁判培训”,发表论文8篇:

       1、应当加强学生自我锻炼能量培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7(7).

       2、关于改进中长跑教学法的一点探索[J].贵州体育科技,1998(9).

       3、对田径裁判员强化管理的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4(10).

       4、电子表格在体育成绩评定中的应用[J].贵州体育科技,2004(12).

       5、“一人为本”背景下的大学生体育人文意识的培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增刊),2005(1).

       6、对高校体育课双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体育教学研究,2006(6).

       7、教师观念的变革与学生体育安全意识的培养[J].中国教育教学研究,2006(10).

       8、奥林匹克文化与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J].中国教育教学研究,2007(4).

       李小兵,男,1968年生,重庆合川人。发表论文7篇:

       1、体育课教学改革探索[J].贵州大学学报,2002(6).

       2、高校体育考评初探[J].中国学校教育与科研,2002(6).

       3、大学生的不良生活习惯对健康的影响[J].贵州体育科技,2002(6).

       4、试论体育教育对贫困地区学生创新能量的培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2(8).

       5、毛泽东的体育观及其对我国体育教育方针的指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10).

       6、利用弹道反射原理帮助大学生理解跳高运动的初速度和腾起角[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2(6).

       7、跆拳道比赛运动员临场心理失态及调节[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8).

       任三三,男,1958年生,中共党员,贵州省贵阳市人。发表论文7篇:

       1、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你加大健康投入[J].中国高校教育与研究,1998(6).

       2、健康、效益与体育产业[J].贵州体育科技,1998(6).

       3、历史、人种、文化……观念与足球[J].贵州体育科技,1998(6).

       4、互助力量在引体向上教学中的作用[J].贵州体育报,1998(9).

       5、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12).

       6、互助力量练习法[J].现代教学研究,2004(9).

       7、轮滑保护架[J].现代教学研究,2007(4).

       冉孟刚,男,1965年生,贵州省望谟人,国家级裁判员。1999年荣获中国高等农业院校西南区第九届体育科学论文评审会二等奖;2000年,荣获中国高等农业院校第九届体育学术论文报告会三等奖。发表论文5篇:

       1、从终身体育思想试探21世纪体育教师的素质机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增).

       2、对评价体育教学效果的理论探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8(2).

       3、对贵州大学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管理及训练与竞技水平的分析[J].贵州体育科技,1998(2).

       4、浅谈体育运动与智力发展的关系[J].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增).

       5、高校体育教学应树立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J].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增).

       杨保亚,女,1955年生,贵州黔西人,中共党员。发表论文3篇:

       1、贵州农学院体育专选课编班之我见[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增),1995(12).

       2、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意识的培养[J].贵州农学院丛刊1996(6)。

       3、贵州农学院94级新生身体素质浅析[J].贵州体育科技,1996(3).

       陈腊安,男,土家族,1953年生,贵州省德江人,中共党员。发表论文4篇:

       1、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管理初探[J].贵州体育科技,1996.

       2、大学生运动员心理特点及其管理[J].贵州大学学报,1996.

       3、新世纪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及培养[J].贵州大学学报,1997.

       4、优秀运动表象的实质及其培养[J].山东体育科技,1997.

       吴炼,男,1963年生,中共党员,贵州贵阳人。发表论文6篇:

       1、浅谈意识在体育竞技中的作用[J].贵州大学学报,2003(2).

       2、试论足球运动员战术艺术在竞赛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培养[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3、试论学校“体育与健康”课开设围棋项目的必要性[J].贵州体育科技2002(2).

       4、略论足球技战术意识的培养[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3(3).

       5、对改革现行体育教学评价的思考[J].贵州体育科技,2002(3).

       6、论高校足球运动的地位、作用及价值取向[J].贵州大学学报,2002(增).

       杨秀芳,女,土家族,1975年生,贵州德江人,北京体育学院硕士学位。发表论文5篇:

       1、对构建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的思考[J].贵州体育科技,2002(3).

       2、试论贵州土家族傩堂武术的体育渊源及其开发保护[J].体育文化导刊,2006(10).

       3、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隐性作用[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7(2).

       4、普通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价值趋向[J].安顺学院学报,2007(6).

       5、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对民族心理的调适及其途径[J].贵州体育科技,2007(6).

       杨昌能,男,侗族,贵州天柱人,中共党员。发表论文6篇:

       1、贵州大学学生体育达标现状浅析[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4(10)。

       2、浅谈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状况及发展对策[J].中外教育纵横,2005(4).

       3、体育活动与亚健康[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5(9).

       4、贵州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浅析[J].新教育论坛,2006(4).

       5、浅谈高校体育在现代化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贵州体育科技,2007(6).

       6、对黔东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0).

       汪克新,男,1963年生,江苏常州人。参加四川大学“现代体育理论专家”培训;北京大学“体育运动场馆的运营与管理”培训。发表论文3篇:

       1、体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J].贵州大学学报(增),2002.

       2、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竞争能量[J].贵州体育科技,2005(6).

       3、试论高校体育教师对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培养[J].规则民族学院学报,2005(6).

       任廷锋,男,土家族,1964年生,贵州德江人,民主促进会成员。《排球运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主编,发表论文九篇:

       1、试谈分类学在体育课中的运用,[J].贵州体育科技,2000(4).

       2、简介体育教学或运动、比赛前的一组拉伸体操[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2).

       3、条件练习法在学校排球教学训练中的作用和运用[J].铜仁师专学报,2000(3).

       4、我校排球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探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1(3).

       5、试论高校学生增强体质的准则和身体体质的测定方法[J].贵州体育科技,2002(3).

       6、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J].贵州体育科技,2004(4).

       7、高校体育教学应加强学生的救护教育[J].贵州体育科技,2006(3).

       8、表象教学法在原地推铅球教学中的应用[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4).

       9、旋转推铅球技术的优越性和运动员的适用性[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7(6).

       陈宏,女,贵州省大方县人,中共党员。2001-2002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进修;2002年参加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舞蹈”培训。近几年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1篇。

       程明霞,女,1965年生,河南方城人。1997年参加大学生体育协会“全国高校田径教练员培训班”培训;2006及2008年分别参加省体育局“社会体育指导员业务培训班”、“‘科技西部行’全省教练员”培训。近来来,发表论文6篇:

       1、对体育教学模式的讨论分析研究[J].中国高校教育与科研,1997(4).

       2、论篮球全面技术与特长技术的重要性[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1997(7).

       3、浅谈审美意识在观赏竞赛中的作用[J].贵州大学学报,1997(增).

       4、谈体育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之结合[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8).

       5、武术进入奥运的利弊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增).

       6、情感教育及其在我国学校体育中的现实意义[J].贵州大学学报,2005(增).

       龙光明,男,苗族,1955年1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苗族协会副秘书长,西南区高等农业院校体育理事会理事。

       1997年4月,参加贵州省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研讨会,6月参加西南区农业院校第四届体育科学论文评审会及体育课程研讨会,1999年3月参加全国农业院校体育部主任工作研讨会,12月参加全国农业院校体育部主任训练班,2001年7月参加西南区高等农业院校现代体育教育理论讲习班学习,2003年11月,参加北京大学高层人文体育论坛。发表论文4篇:

       1、普通高校业余跳远训练的尝试[J].贵州农学院丛刊第3、4集(合刊),1994(4).

       2、跳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J].贵州农学院丛刊第4集,1995(4).

       3、背越式跳高的教学方法[J].贵州农学院丛刊第3集,1996(3).

       4、跳高运动员的心理训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总第十期,1996(10) 。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吉林体育学院学报”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